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不是怕死,而是害怕自己被朝廷忘記,甚至於被自己的後輩忘記!
這些大頭兵害怕被人忘記,害怕自己的家人後輩得不到任何保證,再加上朝廷沒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發下任何餉銀,自然是軍心渙散。
有了忠烈祠這個政策,兵士們的這個擔憂便是立刻煙消雲散。
戰死者,無論官職高第、出身貴賤,皆可入祠享受香火,他們的名字,還有各自為之犧牲的英勇事跡,都會被世人所銘記。
在這之後,朝廷會以京畿為中心,陸陸續續補發累年積欠的軍餉,並且只要為國效力就有很高的待遇,若是自己為國捐軀,戰死在沙場之上,孩子和妻子都會因此而得福。
有一點至關重要,他們倖存下來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要麼降低三級襲承父輩職位,要麼擺脫壓在身上兩百多年的軍戶、佃農身份,從此真正的成為自由人!
大明開國兩百七十六年來,衛所制度一直都是壓在所有軍戶身上的一座大山,許多孩子還沒等出生,就已經被掛上了軍戶這個下等人的標籤,並且永世無法翻身。
這個政策讓許多大頭兵見到了翻身的機會,不由得為之熱血沸騰,甚至想立即衝出去和流賊拼命,用自己的命,讓自家子孫翻身過上更好的日子,簡直是再划算不過!
沒了軍戶、佃戶的身份,由於家中戰死者的蔭福,孩子們甚至可以選擇棄武從文,不經任何選拔,就可由朝廷差人送入村塾、里塾讀書,在十四歲之前的所有學務費用,都由當地官府出資負責。
這簡直是擺在眼前都不敢相信的好事,大頭兵們都是嘿嘿的傻笑起來,不少人閉上眼睛拼命想像,去想自己戰死的若干年後自家出一個舉人,或是自己僥倖存活,並且獲得戰功,光宗耀祖的場面。
崇禎皇帝重視武將,為普通兵士和百姓謀求真正的福祉,這種詔令極其大膽,甚至是公然違背祖制,在有明一代,可謂是開創先河之舉。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近乎全天下士人的集體反對,江南復社幾度集會,號召天下士子公然反對天子詔令。
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得知此詔,立即在家中私會候方域等人,至於他們究竟是密謀何事,尚還不得而知。
江南復社的朝廷學子們在接到詔令的當天,便是在南京城舉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遊行示威,甚至驚動了南直隸鎮守太監劉福。
劉福當時正在自家的院子裡聽曲兒喝茶,驚聞此事,差點沒將手裡的茶杯打碎,不過他動作倒也不慢,一方面向北京上疏說明此事,另一方面則立即派人聯絡南京守備、魏國公徐文爵。
兩人商議幾句,都知道事態的緊急,最後又去找參贊軍務的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因為按規定,需得鎮守內臣、守備勛臣與兵部尚書一同蓋印簽署方能調兵。
不過這個時候史可法卻並不在南京城,早在一個多月以前,他就因為接到李自成北伐的消息率兵北上勤王去了。
三缺一,按祖制來說是根本無法調動兵馬的,劉福作為一個太監,自然是不敢承擔這種罪名,但徐文爵身為南京勛臣之首,卻也是畏首畏尾,不敢做主。
當身在黃村大營的崇禎皇帝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江南復社在南京城遊行示威的第四天之後,可想而知,現在的南京城究竟已經亂成什麼樣子了。
「砰!」
崇禎皇帝在中軍帳內拍案而起,指著前來報信的標兵,說道:
「擬旨,起用馬世英為南京吏部尚書,讓劉福和徐文爵立即蓋印調兵,如果有士子不肯就範,先砍兩個再說!」
「還有,給馬世英傳一道密旨,就說」
這道詔令在當今時局必不可少,因此而損害了天下文人的集體利益,也是無法避免,崇禎皇帝早就心有準備。
在詔令傳到北京的當天,京城就已經炸開了鍋,不過因為五城兵馬司和廠衛的及時鎮壓,士子們並沒能掀出什麼風浪。
因此總的來說,京城算是比較平靜。
就在崇禎皇帝因為各地亂局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同一時間在霸州城下,無數身穿白色箭衣,手持刀槍的農民軍高舉『大順』旗幟,喊殺著湧入城內。
激動雀躍的順軍兵士將插在霸州城頭二百餘
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