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凌統十五歲時,父親凌操戰死。孫權考慮到這點加之以凌統本身的能力而任用凌統,派遣凌統攻打麻屯。攻屯之前,凌統殺死了桀驁不馴的陳就,後來凌統英勇戰鬥,將功抵罪。孫權再次攻打江夏,凌統部隊為先鋒,斬敵將張碩,破其水軍,吳軍最終得以斬黃祖,大勝而還。同年跟隨周瑜在烏林大勝曹操。明年跟隨周瑜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最後曹仁退走,周瑜占據南郡。後來跟隨孫權攻破皖又跟隨呂蒙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從益陽回來後,跟隨孫權攻打合肥。孫權未能攻下合肥而撤軍,撤軍的時候,前部軍隊已經出發,張遼等魏將突然出現在津北。孫權身邊只剩下呂蒙、蔣欽、甘寧和凌統等人。凌統率領親近士兵三百人陷入敵圍,保護孫權突圍而出。凌統回身再戰,左右親近士兵全部陣亡,凌統也已經受傷,依然親自殺了數十敵軍。等到孫權徹底安全後才退還。凌統雖然在軍旅之中,但接納賢德的人才,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曾經為孫權推薦或接納留贊、盛暹等人才。而對於殺死父親的甘寧,凌統一直以仇人看待。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命令凌統去接納山中之人,凌統一路上很受山中之人的敬仰和歡迎,得精兵一萬人。而凌統卻在完成任務後病卒,死時二十九歲。
凌統生命中分量最重的一個人——殺父仇人甘寧。甘寧向孫權建議攻取江夏,孫權採納,於是凌統做了先鋒,一路披甲斬將率先奪城,書中短短數字,就能看出他不要命的勁頭,不知是不是想著,不能報父仇已生無可戀,只拼了一條命以謝主公。歷史上赤壁之戰幾乎沒怎麼打,一把火過去基本搞定了,周瑜大勝之後,再乘勝進攻曹仁與南郡,其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別軍所圍,向總部求助,無奈軍士不夠多,分兵不均兩頭顧不得,呂蒙便提議凌統據守,擔保能守十日,曹仁是什麼人?曹操身邊的一把手,凌統還是個小屁孩時,他就隨曹操征戰了,統軍用兵不在話下,但呂蒙就這樣肯定他能守十日,看來凌統的防禦力是不弱的,之後幾場小仗打來打去,就打到張遼的成名戰逍遙津戰役了。
孫權領兵才能不怎麼地,撤退時還很神奇的企圖當「斷後」,當張遼在津北掩襲過來,他已經是自己跑不掉,凌統領三百親兵以身護主攻入敵圍,讓孫權得以跑到對岸去,當時橋樑已毀,既然要架橋說明兩岸距離不窄,孫權居然能策馬飛馳而過,凌統默默望著親愛的主公,安然離去的身影,又回去奮戰,打著打著估計孫權已無事才「被甲潛行」回到吳營。這時他那三百親兵已經死光光了,可見敵軍兵力不少,能死得這麼幹淨,公績雖受了傷,但至少活著返還了,能在對方重圍殺出,證明其武力不凡。
孫權見到凌統回來是既驚且喜,也許當時他正為凌統興許不能生還悲痛著,書中記載凌統「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面對一群好兄弟的戰死,是不可謂不痛不泣的,孫權十分溫情地「引袂拭之」,好言安慰:「只要你尚在,又何患無人呢?」這麼多人的往身上扎還是挺難躲的,以致凌統受創甚重,孫權留其於舟,親自替他更換衣服,後來謀得良藥,凌統才沒有以身殉職。
《三國志校箋》引錄《建康實錄》中所寫的二十九歲,並引列《駱統傳》外,還加以評論,夷陵、石亭等等大戰役,若凌統不死,根本不可能全無參戰記錄,嶽麓書社最新出的《三國志》恐怕也肯定上述意見,把四十九改寫為二十九。
附:
凌封,凌統之子,凌統死時,封與兄烈僅數歲,孫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後追錄統功,烈封亭侯並領父兵。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凌烈,三國時期人物,吳國名將凌統之子,凌統去世後,由於他和凌封的年齡還小,孫權將他們養在宮中,愛待與諸子同,賓客進見,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十日一令乘馬,追錄統功,封烈亭侯,還其故兵。後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第八十六章 浴血鏖戰——凌統[附:凌封、凌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