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出生於東宮麗正殿,封晉王。後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被冊為皇太子,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積、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在位期間先後消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擴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
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去世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中什麼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
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讚他的才能。
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之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到并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
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李治回京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詔令其舅父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英國公李積為開府儀同三司,以二人為輔政大臣。有關的部門請求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唐高宗的名諱。唐高宗因為貞觀時先帝「世民」二字沒有避諱,所以沒有同意,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唐高宗聽從。
河東發生地震,唐高宗下詔派遣使者前去慰問,免當地賦稅三年,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積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唐太宗安葬在昭陵,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僕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立嫡妻王氏為皇后,封長子陳王李忠為雍州牧。
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派遣梁建方率軍征討。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密謀擁立荊州王李元景為帝,事情敗露。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