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突承璀,字仁貞,閩人,唐朝宦官,初在太子李純東宮中充當小宦官,後由於性情聰敏,頗有才幹,以黃門的身份入直東宮、為掖廷局博士。唐憲宗即位,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深得寵信,任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官至左監門將軍、左神策護軍中尉、左街功德使,封薊國公。討王承宗屢敗無功,自淮南回到長安,翰林學士李絳等要求嚴懲,唐憲宗不得已,貶為軍器使,仍得寵,黨類甚眾。因宦官劉希光受賄被牽連,憲宗打算廢掉他,外任淮南監軍。李絳罷相後,召回朝中,拜左軍中尉。吐突承璀欲以澧王李惲繼皇位,唐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殺吐突承璀與澧王李惲,擁立太子李恆繼位。
吐突承璀,少年入宮以黃門的身份在東宮侍奉太子李純,又進升掖廷局博士,太子李純發現吐突承璀為人聰敏幹練,有才幹。太子李純即位,以為左監門將軍、左神策護軍中尉、左街功德使,封爵薊國公。
成德軍節度使王士真死後,三軍推舉王承宗為留後,並上表請求朝廷加以任命,唐憲宗想趁著王士真剛剛病逝、成德軍心不穩之機,革除河藩鎮弊病,結束河朔地區幾十年的割據局面。宰相裴植、翰林院學士李絳不同意急功近利的作法,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了媚上取寵,就迎合憲宗旨意,自請率兵討伐王承宗。
昭義軍節度使盧從史因遭父喪久未敘用,也想趨機讓朝廷更新起用,就極力贊成吐突承璀的意見,並請求發昭義軍進討王承宗。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謀反,憲宗李純見吐突承璀果敢請纓,非常高興,說吐突承璀可以擔當大任,隨即下旨封吐突承璀為行營招討處置使,將左右神策軍以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諸鎮的兵馬悉數調予吐突承璀。
翰林學士白居易反對這一任命,他認為國家征伐應由將帥充任,自古以來未有宦官充任元帥的。如果讓宦官充任這一職務,四方鎮將將覬覦朝廷,四夷也會恥笑朝中無人,諸道將領必然感到恥辱,不受宦官節制。當時,諫官認為此舉會使宦官權勢太重,可是憲宗根本聽不進去。而後,在度支尚書李元素、鹽鐵使李鄘、京兆尹許孟容、御史中遠李夷簡、給事中呂元膺、穆質、右補闕獨孤郁等一大批官員都一致反對下,唐憲宗不得已,才削去吐突承璀四通行營兵馬使的宮銜,改招討處置使為招討宣慰史。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宦官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人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
各路兵馬尚未和王承宗接觸,幽州節度使劉濟獨自率兵七萬進攻王承宗,先後攻克饒陽、束鹿等城,這時吐突承璀才讓河東、河中、振武等軍從北面進攻王承宗。當吐突承璀到達河東鎮將王榮的行營時,便急於取功邀賞,由於他不儲軍事,不會用兵,又沒有長遠策略,治軍不嚴,軍心渙散,和王承宗打了幾仗,結果屢戰屢敗,損兵折將,因而士氣低落。
昭義軍節度使盧從史起初和吐突承璀在討伐王承宗的問題上一唱一和,由於出師動機不純,在隨軍作戰中,逗留觀望,拖延時機,暗中與王承宗私通,令軍隊打著王承宗的旗號,故意抬高收購糧草價格,以耗費國家資財。憲宗得知盧從史的罪行後,命吐突承璀將他擒獲,送往京師斬首。
白居易上書,認為對王承宗的用兵,只會拖延時日,耗費國家錢財,有損國威,並對這次用兵深表憂慮,建議罷兵,憲宗不聽。昭義軍三干多人又投奔到魏州去,結果這場戰爭拖了一年之久,王承宗才上表朝廷,把這場戰爭的責任歸罪於盧從史的挑撥離間了事,並表示對國家願輸租賦,許其悔過自新,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數次上表,替王承宗說情,為他洗雪罪行。
朝廷認為吐突承璀曠日持久地暴師於原野之上,屯兵于堅城之下,勞而無功,耗費資財,致使國力日沮。最後經過宰臣商議,雙方達成妥協條件:朝廷赦免王承宗,以為成德軍節度使,兼管德、棣二州,悉罷諸道兵馬,班師回京。王承宗答應成德節廢使下屬官由朝廷任命,並送薛昌朝入京。這場戰爭就這祥不了了之。
吐突承璀回京後,憲宗仍任命他為左衛大將軍,充左軍中尉。宰相裴埴、給事中段平仲、呂元膺以及大臣李絳相繼上奏抨擊吐突承璀,憲宗在大臣的壓力下,不得已罷去他左衛大將軍,左軍中尉的官
第九章 征伐藩鎮——吐突承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