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生於京兆府,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出身遼東李氏,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太子李亨的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李亨即位於靈武后,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不久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後,再被召為翰林學士,接連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被外放至地方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病逝時,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出身遼東李氏,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太師李弼之六世孫、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之子。七歲能文,有神童的美譽,因機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他入宮時,玄宗讓正與自己下棋的燕國公張說試試李泌的能力,張說請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賦,李泌思考片刻,問:「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張悅便說:「方就像棋局,圓就像棋子,動就像活棋,靜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張說聽後,祝賀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也非常高興,對李泌大加賞賜,命李家對他善加撫養。
宰相張九齡特別喜愛李泌,常常把他請到臥室內交談,張九齡與大臣嚴挺之、蕭誠交好,嚴挺之厭惡蕭誠的諂媚,勸張九齡謝絕與蕭誠的來往。張九齡忽然自己念叨說:「嚴挺之太刻板剛直,而蕭誠軟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喚來蕭誠,身旁的李泌馬上說:「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卻喜歡軟美的人嗎?」張九齡聽後,非常驚訝,急忙改容認錯,並稱他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僅受到張說、張九齡的賞識,大臣韋虛心、張廷珪也很器重他。
李泌成年後,非常博學,擅長研究《易經》,他經常遊歷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仰慕神仙不死之術。隱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於是召他入朝講授《老子》,因其講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太子李亨待李泌極為優厚。李泌曾經寫詩譏誚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等,楊國忠於是誣稱他曾寫《感遇詩》諷刺朝政,結果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此事之後,李泌脫離了朝廷,「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倉皇出走,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即位後,派人四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他便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所在,肅宗很高興,要給他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決推辭,希望以賓客的身份隨從。肅宗也只好授李泌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稱其為先生而不稱名。此時,李泌已少吃煙火食,肅宗有一天夜裡,高興起來,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便親自燒兩顆梨請他食用,三王爭取要梨,肅宗也不肯給他們。
李泌入朝議論國事,從制書文誥到將相升遷,無所不預,史稱其「權逾宰相」。李泌外出時,也陪同肅宗車駕,眾人指著他說「穿黃衣的是聖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隱士」。肅宗聽說此事,便賜李泌金紫,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的行軍司馬。肅宗曾對他說:「你曾經侍從過上皇(玄宗),中間又作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朕父子都藉助了你的道義。」軍中商議立元帥,人們都注目於建寧王李倓,李泌暗中對肅宗說:「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量,難道想要使他做吳太伯嗎?」肅宗說:「廣平王已被立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帥呢?」李泌說:「假使元帥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繼承人,能行嗎?太子隨從時是撫軍,駐守時是監國,如今元帥就是撫軍。」肅宗最終聽從了他的建議。
肅宗在做太子時,宰相李林甫多次以進讒陷害他,肅宗積怨已久,到即位以後,打算將李林甫的遺骸挖出焚燒。李泌認為身為天子卻念及舊恨,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