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人類的家當越來越多,遷徙就成為一件越來越麻煩的事。一筆閣 www.yibige.com
但是,不搬家還不行,為了吃飽肚子,總在一個地方呆著是找不到足夠的食物的,必須追隨獵物的腳步來保障食物的供給……要不怎麼說窮搬家富挪墳呢,吃不上飯就得四處謀生吖。
遷徙的好處是可以見世面長見識有新發現,在來來回回追逐獵物的路途上,新地人類總會路過一些熟悉的地方。
這些地方的某些地方有野生的稻麥生長,新地人類慢慢發現,這些稻麥的果實煮熟了能吃,味道還行,禁得住餓,而且每年都長。
以新地人類乃至所有人類的基因惰性,自然而然的就會興起人工種植的念頭。
但是,光有飯不行啊,還得有菜呀。
這個問題就不怎麼成問題了,在新地人類開始種地,帶著第一囤糧食和種子遷徙到新的聚居地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可預見的基本解決了。
在以遷徙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時期,新地人類狩獵,e,比方說抓野豬吧,野豬皮糙肉厚的,被打傷的總要比被打死的多。
如果某天的野豬打得多,家裡人吃不完,出於防腐保鮮的目的,輕傷的野豬或者順手活捉的小野豬就先不整死,萬一以後的幾天裡都抓不到豬呢?這攢下的活豬就可以剁了包餡拿來度饑荒了。
如果抓豬的情況一直都挺很順利,攢下的活豬就會越來越多,隨便餵一喂,大豬生小豬,小豬長大了再生小豬,只要不遇到灰洲瘟疫,野豬還特能生,簡直怎麼吃都吃不完。
既然都有這麼多豬了那還打什麼獵呀,多危險呀,打豬草多輕鬆呀。
可惜不能夠,新地人類狩獵野豬的月均量是供不上人吃的,即使偶爾有盈餘活豬的時期也很短暫。
部落人口數量,輔食採集量以及抓豬月均量,這些量化指標疊加在一起,真的無法保證盈餘活豬的長期存欄,更不用說支撐到大豬生小豬小豬再長成大豬的那一天了。
所以,在眼瞅著自家地盤裡的野豬一天天漸少的情況下,新地人類必須儘快遷徙,儘快換個豬多的地方住。
於是,在無數次的遷徙過程中,新地人類發現了稻麥,終於有了可以等豬長大的底氣和時間。
有了人工種植的糧食和養殖的家畜,新地人類進入了半定居的生活模式。
多年種植讓土地貧瘠,暴雨乾旱也會偶爾絕收一季,還有敵對部落的戰爭劫掠,為了躲避這些天災人禍,通常過不去三五年,新地人類就要進行一次遷徙。
為了防備災年和敵對部落,新地人類從未真正的放下過刀槍,打野度日和抵抗外敵都需要武力常備。
農閒的時候,部落中許多青壯勞力都會拿起武器去聚居地的山林打獵。
因為食物的充足和部落防衛的需要,相比農耕以前,狩獵的頻次和人數都要少很多。但是因為武裝的開發和進步,狩獵的成果還是比較讓人滿意的。
標槍,弓箭,麻藥,陷阱,捕獸網,更鋒利的銅刀和更堅固的皮盾,有了這些武器裝備,像野豬這種以前需要群毆的大型野獸,可能三兩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搞定了。
生活富足,人口增加,活動區域擴大,難免就會與其它部落產生交集。
這種交集包括敵對部落之間的戰爭和中立部落之間的交流,本質上,對社會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當其衝的就是語言互通,這在部落之間的交易活動中有十分迫切的需求,畢竟拿一隻羊換十隻雞還是十二隻雞是一件挺大的事兒,嘮岔劈了可能會產生十分嚴重的誤會和後果,甚至會引起部落之間的世仇和戰爭。
一旦發生戰爭,有死有傷,勝利的部落有掠奪來的物資和俘虜做補償,戰敗的部落就只能捲鋪蓋跑路,開始一次臥薪嘗膽式的長途遷徙。
其實,如果能粗通對方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好好嘮嗑,能把話說明白兒滴,敞亮兒滴,一隻羊換十隻雞還是十二隻雞還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羊有肥瘦,雞也有大小,掂對著差不多就行了,電影裡演的原始人都挺豪爽好客,不會在乎這半斤八兩的秤頭兒的。
如果是這種其樂融融的情況,那多好,部落間的交流也會更加深入和全面。
第671章 新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