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二天江畋來到東寧府天興城外的校場點兵時;無論是容華夫人沈氏,還是已經被送入府中的雙子侍婢,都毫無意外的沒能夠前來相送。儘管如此,江畋還是要繼續完成了自己約定好的職責。
比如,以世子的身份開始巡遊夷州的一府七州,同時督促沿途所在地方,對於潛在逆黨殘餘的會剿和肅清、抄拿過程。同時,也是對先期已經派出的各支人馬,進行某種意義上的背書和提供後援。
作為東海第一大宗藩,夷州大島上也是常備有數萬軍隊;以為巡海、征拓和備蠻之需。只不過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經歷了二十多年前的公室之變後,重建起來的新建制,因此也可以分為三大類。
其中第一類,就是模仿中土大唐制度,在一府七州/四十四縣,所建立的(縣)團練、(州)團結兵;其中多者上千,少則兩三百;在冊者約莫近兩萬之眾,隸屬於四領之一的冬官/司空廳的下轄。
平時則是負責巡防地方,防備山區的土蠻和野獸的侵擾;同時也負責鎮壓一些,本地藩奴的騷變和搜捕逃亡。平時僅給衣糧鹽菜等基本物資,裝備器械由公府提供,只有在公室徵召成軍是才發餉。
因此,這一部分編制雖然占據公室軍隊的大半數,但除了少數山區和沿海,島嶼的征拓、駐防團練之外,大部分人一旦離開鄉土之後,實際上的戰鬥力也是那麼回事了。只能算是半個常備軍而已。
因而,作為第二類的鎮防兵,才是公室最常支使和差遣的常備兵馬;駐守在夷州大島上的要衝之地。作為區域內待機應變的部隊,而直接領受來自公室的指令。目前編做十八鎮,共計一萬兩千員。
其兵員主要來自公室名下的藩士之家,也就是有餘力自小習武的殷實/富戶,按照家中戶等和人口比例,提供一名受過簡單軍事訓練的青壯;更類大唐的府兵制度,由公室提供日常糧餉和戰時軍需。
第三類,則是負責保衛公室的衛軍,按照《周禮新篇》的諸侯制度,位列頂級宗藩的東海公室,可以編練左中右三衛,類似春秋時的諸侯三軍。左、右衛各三營,中衛四營,共計在編八千員有餘。
這也是公室下轄最為精銳的人馬,其兵員主要來自公室直屬領有的,各處田莊、工場、礦山的工役、屬民;相對待遇優厚裝備精良,備馬和披甲率甚高。也是公室威壓諸侯/分藩/土族的核心武力。
因此通常情況下,其中左、右衛負責輪流參與開拓外海的島嶼,和步步為營的推進,持續征平島內深山的土蠻;中衛四營才是日常駐守東寧府,與本府所屬團結營一起,分別負責守衛子城、外郭。
此外還有第四類,不過因為編制較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分藩、世臣子弟,所組成的儀仗馬隊;實現了全數騎兵和披甲化,也是公室排場和體面的象徵。通常伴從左右,乃至追隨遠赴進京。
也是公室衛隊的大小軍吏,或是內屬各級官員的候補來源之一。而負責輪流監守富庭宮和公室諸苑的則被稱為內廷衛士,選拔自各軍的豪勇健銳之士和東海豪傑,編做八個百人隊,輪流駐防內外。
而在公室起居的後苑,同樣還有一群從小受過訓練的武裝侍者;充當著公室成員的側近護衛之責;然後與常駐宮中的內廷衛士,駐守前庭的中衛軍一個營,共同構成由內到外交相制約的三重防衛。
然後,作為世子同樣也有一支規模略小的東府衛士和儀仗隊;編為三個百人隊和六十名騎從。因此在這種日常架構之下,其實夷州大島的主要軍隊戰力,有大半數都集中在公室側近的東寧府境內。
而這些軍力的最精華部分,則部屬在富庭宮和天興城內外。這也是江畋以「世子」的身份,第一時間就進行檢點、宣慰和接管的對象。然後再以分派出去的軍隊為撬點,逐步打開一府七州的局面。
因此,在原本進駐富庭宮的東府衛隊,和部分已經倒向對方的內廷衛士,都隨著幕後支使的內苑總監陳皮皮,被江畋順手成群覆滅當場之後;剩下來軍隊的接管和宣效過程,也就變得格外簡單了。
就算有個別不曉得厲害,當場就跳出來發聲質疑,或是陽奉陰違試圖在背後搞點小動作;就被江畋毫不猶豫的在物理意義上拍死了。雖說殘暴手段未必得人心,但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