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捨不得隨便就貢獻糧食,更何況今年這情況,你就是金山銀山也不夠拿來買糧食的說。
恐怕也就只有尉遲錫這樣的人有恃無恐吧,不對,不是他有恃無恐,而是仗著赫連香有空間有恃無恐。
知府大人聽到尉遲錫願意承擔責任也是被驚到了,畢竟這放糧本就是大事,這洪澇災害可不是說過去就能過去的,日子還長著呢。
更為重要的是,洪澇之後,一般都伴隨著瘟疫,他們要打的可是一場硬仗,到時候要是真發了瘟疫,這現在就放糧肯定是撐不到那麼久的。
怕就怕瘟疫來了,得病的人死得多,餓死的人也多呀。雖然有尉遲錫的保證,知府還是愁啊。
那位胖胖的王大人和瘦點的胡大人卻是不削的看了看尉遲錫,話說,以往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等到餓死人了才發糧的。
要問他們是如何知道的,自然是從書上看來的法子,儘管他們沒什麼實際操作過,可是書倒是看了的。
不過他們也不會提醒尉遲錫,反正他們是三個一起來的,這麼嚴重的災害遲早會死人,這要是有尉遲錫這個莽夫來承擔責任,他們也樂得輕鬆不是。
到時候皇帝陛下要是怪罪,就可以讓尉遲錫來承擔罪責了,他們只要說是尉遲錫的決定,他們倆不同意,但是尉遲錫不聽就可以了。
尉遲錫見幾位大人都不做聲,便猜測到了大傢伙兒的想法,罷了,到了這個時刻,這些人都還只為自己考慮,絲毫不為百姓擔憂,真真是國之憂矣。
尉遲錫冷著臉,用低沉的聲音再次強調「幾位大人,現在就放糧吧,如果因為糧食不夠出了什麼問題。就由我來承擔責任。」
他只差沒有說,你們就別再想了,這糧食問題我來負責行了吧,你們該偷笑的就偷笑吧。不管這糧食怎樣,都與你們無關。
不過呢,尉遲錫也是聰明的,他可不會傻兮兮的說什麼責任都由他來承擔,他只說了。糧食不夠引發的問題由他來承擔。
既然尉遲錫都這麼強調了,知府等人也不再反對,不過王大人和胡大人都不信任尉遲錫,口說無憑,這到時候出了事兒尉遲錫不承認說過這些話咋辦。
所以,帝都來的兩位大人非得要尉遲錫立個字據,尉遲錫也不推脫,吩咐下人拿來筆墨,唰唰唰幾下,尉遲錫就把文書寫好了。
還真別說。尉遲錫這字還寫的不錯,讓幾位大人高看了他這莽夫一眼,大傢伙兒紛紛在上面按了手印兒,這下,這些人都放心了。
散會之後,尉遲錫跟著知府去安排放糧的事情,尉遲錫擔心朝廷撥下來的糧食有人從中作梗,所以他決定親自去看看。
知府大人還真不知道尉遲錫是個如此細心的人,他們每從糧倉里拿出一袋糧食,尉遲錫便要求負責的小吏稱斤兩。並且還要在他準備的本子上簽字畫押。
話說,這下可把知府給震住了,他雖然不是貪官,可是上頭調來的糧食中間都是有人扣了些的。
要說原原本本是上頭要求調來的斤兩。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他自己雖然不大貪,畢竟或多或少也是動過這糧食的。
尉遲錫這樣一來,可不就得出了糧食的斤兩了麼?萬一他把他記錄的糧食往上面一報,知府等人還不吃不了兜著走啊。
尉遲錫可不管這些。他就是知道皇帝陛下派人給每個城市調的糧食必定不少,這中間肯定有貓膩他也曉得。
他之所以沒有早早就去稱糧倉糧食的斤兩,而是每放多少糧食他都要登記,否則他就不承認,就是為了給知府等人一個機會。
什麼機會?彌補錯誤的機會。
尉遲錫可不是傻子,他聰明的很,沒有經過他登記就放出去的糧食,他可是不會承擔責任的。
這一來,可以避免有人故意把糧食早早放完,來陷害他,二來,他可以查查這糧倉到底有多少糧食。
此舉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兒嗎?哎,他真是太聰明了有木有?
尉遲錫登記完今日發的糧食,便帶著小吏們去設置發放糧食的地方去了,不對,現在還不是放糧,而是施粥。
糧食放出去,他還真不肯定這些人會怎麼吃,萬一有人拿了糧食直接幾天就吃完了怎麼辦?這倉庫里的糧食還要撐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