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哼,也算是夠面子了,提前一個月預告過的節目,觀眾至少沒有嫌棄乏味切台。不過,估計也就這個水準了。」
說出這話的人,是個有點豬腰子臉的傢伙,他此刻正坐在導播室另一側隔壁的一間辦公室里。
這人也是央視製作公司的一名編導,姓汪,也曾經製作過美食類的半紀錄半綜藝節目,可能是做得有點不倫不類,哪一部分的觀眾都沒抓住,所以當初就撲街了。
如今聽說陳導拍攝的《舌尖上的華夏》上映了,他也有些緊張,便託了放映部門的同事朋友,來了解一下第一手的數據。
可見,最關心一部劇放映效果的,除了製片人和發行人之外,就數競爭對手了。
有些東西,做爛一次不要緊;尤其在央視這種地方,總能推給「創新失敗」、「為了創新而付出的試錯成本」。
但是如果有對照組,混日子糊弄的難度就要大得多——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現在看來,第一手的成績還在預料的可接受範圍內。
「我早說過你可以放寬心的麼,以我的經驗,這種節目上映後,基本上前10分鐘收視率定格在哪個點,後續也就沒什麼大的波動了。看得還行的也不會換台,沒入坑的也別指望一集裡就能被旁人安利。」搭腔的是個寸板頭,正是汪導委託的那個朋友、牛部長手下一個副處長,姓苟,也是負責放送工作的。
按照經驗,看央視節目的觀眾,大多數是對節目要求比較隨便的,很多都只是懶得換台。只有看到節目實在太爛太無聊,才會隨手調掉。至於那些本來就沒看央視習慣、特地為了某一檔節目來看央視的人,那是不太多的。
而汪導和苟處長,顯然都屬於不太能欣賞《舌尖》讀到優點的人,所以他們只會憑經驗判斷。
20分鐘後,節目播放過半,又一張實時的收視率統計數據被送了出來。
「居然突破3%了,3.2%,嘿,倒是有些邪門!」苟處長掃了一眼,微微有些驚詫。
出現這種數據增幅,是很難得的,說明那些隨手掃節目調到央視的觀眾,至少過半都存留了下來。
而那些找節目看的觀眾,在瀏覽狀態下耐心是一般不會超過兩三分鐘的。
這也就是說,《舌尖》完全是那種只讓人看兩三分鐘就會入坑的快節奏。
換句話說,要是08年的網文足夠發達,有「黃金三章」這種術語的話,那麼《舌尖》的文案和線索穿插節奏,就是典型的「黃金三章」。
內容不一定多出眾,但是帶節奏帶得飛起啊。
汪導也眼睜睜看著這一幕,卻也無可奈何,略嫉妒地吐槽:「這……居然被陳老四扛過去了,罷了,看重播和第二集吧。這個成績,牛部長肯定要繼續觀察下去了。」
這一集最終放完、牛部長和陳導從會議室離開時,他們手上拿到的首集首映最終定格成績,是3.7%。
「陳導,恭喜你,看來又拍出部水準線以上的作品。」
「客氣,還是多虧牛部您當初力排眾議,給這個考察機會。」
一番商業互吹,那是少不了的。
……
馮見雄拿到收視數據,要比陳導晚一些——他還沒矯情到在片子放映的過程中就實時要收視率統計。所以,他最終就是在放完之後,才拿到一個總的數據。
至於丁理慧、馬和紗、田海茉這些同樣關心這部片子的妹子們,信息就比馮見雄更加慢一手了。
她們是在第二天重播完之後,才得到相關數據的。
不過,這並不妨礙她們從質量上欣賞這部紀錄片。
東西拍得好不好、節奏能不能激起社會討論,那都是有跡可循的,並不是完全撞大運。
「首播3.7%,重播還有2.6%,加起來已經遠遠超過5%了,說明用戶黏性和復看率很高,私下社交安利的效果也很好。
第二集只要也做到一樣的成績,牛部長就得兌現對賭協議了,掏1000萬尾款把剩下5集都買下。」
馮見雄第一個通知的,就是丁理慧和馬和紗,畢竟她們是參與到這部片子中去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