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bj四合院的取暖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講究的要數大戶人家的暖閣了,這是一種建房伊始既設計好的「地暖」。詞字閣 www.cizige.com
其實就是根據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即以槅扇門、隔斷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內建的小屋,其實也就是為了防寒而從大屋分隔出的小間。
還有一種「暖炕」,把填煤出渣的工作口,設在室外檐廊下,避免了室內的塵土飛揚。
較平民化的「暖炕」,是在屋地中央挖一個一米多見方的深坑,出渣口設在地面以下,平時坑口覆蓋上厚厚的木板,與地面齊平,爐焰口設在房子中間的炕沿下,煙道先在炕下曲回盤繞,再通過山牆裡預留的煙道通向大氣。
在清代,bj人一般還是睡炕,可室中也生爐子。窮人家則是把灶砌在炕邊,又做飯,又取暖,俗話稱:「鍋台連著炕。」
進入民國以後,睡炕的人家就逐漸減少,改成睡床和鋪板了。隨之而起的,是裝有一節節馬口鐵皮煙筒的西式洋爐子。
可是,一般人家仍然還是用煤煙筒、燒煤球的爐子,少數的燒木炭火盆兒。
在目前這個時期的鐵爐子有兩種,鑄鐵的和鐵皮的。
國產鑄鐵爐子大小高矮和床頭櫃相近,上面是個四十公分見方的方盤,很實用。
洋爐子是少數,製作比較精巧,美觀且耐用,尤其是在爐子的中腰處,帶著一個原配的烤餑餑台兒。
還有一種鐵皮爐子價格便宜、移動方便、不需要煙筒做附件,就是容易發生煤氣中毒,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燒煤免不了產生一氧化碳,煤氣中毒事件在這時候更是屢屢發生。
街道居委會一入冬就來人檢查,免費贈送秫秸稈兒糊的「風斗兒」,家家戶戶必須安裝。
這可是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即使是如此防範,還是會有全家遇難的情況出現。
解決煤氣中毒問題的關鍵就是「爐筒子」,一台燃煤爐子最起碼也得五六節爐子,才能正常運轉。
屋子越大,需要的爐筒子就越多,拐脖也是必不可少。
而且這些爐筒子用了兩年,就會出現自然的損耗,像什麼鏽蝕、漏洞都會出現,所以妥善保存和換季維護,就成了每個家庭的大問題。
這時候冬季四九城的早晨,通常就是「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直到太陽生的老高了,籠罩在胡同里的煙兒還沒散去。
這時候,不管是深宅大院,還是小門小戶取暖、做飯都離不開煤。
現如今的蜂窩煤還沒有普及,各家燒的不是煤球,就是砟子。
但不管是燒煤球,還是燒砟子,都避免不了攢下一對煤渣子,四合院的小戶人家就自己動手和煤渣子、攥煤球。
這時候的中小學校還會利用勞動課發動學生攥煤球,何雨水就沒少攥,回來的時候還跟許珊珊顯擺,說是這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一旁聽到這話的何雨柱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於是,去年冬天的煤球全是何雨水攥的,這可是給家了省下了好幾塊錢。
這時候可是有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每到秋涼的時候,他們就從農村出來的。
他們的打扮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腰上繫著根帶子,甭管是大褂還是棉袍的下擺就掖在帶子裡。
肩上扛的是大板兒鍬和剁鏟,身後扣著直徑一米,深有三四十厘米的搖筐和一個大號花盆。
這些人每年都來,也都知道哪兒用他們幹活,所以根胡同里的人家也都熟悉。
孫村雨子就願意跟他們「逗悶子」,見他們扛著傢伙事來了,他就學著唐山的口音說道:
「遠看像林教頭,近看糞叉子手,仔細一打聽,嗨,感情就會搖煤球兒。」
說的有點多了,差點跑題了,既然說到了老bj四合院的取暖,那就得重點說說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是怎麼供暖的。
明清兩代都定都於bj,所以禦寒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但是我國古代的建築師們堪稱絕對的能工巧匠,他們在建築上施展「魔法」,利用牆壁為紫禁城「供暖」,抵禦數九寒天。
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BJ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