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平定苗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等苗地安定下來之後,朝廷下一步會有什麼動作,石溪不清楚。
但是江南的土地,他不相信朝中的那些大佬們不動心,而且這裡如此的落後,不可能存在特別強大的勢力,他甚至覺得,自己這點人馬就能踏平這裡。
不過他身為軍人,沒有朝廷的命令,不敢輕起邊釁,被彈劾一番,他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既然無法用無力解決,將這些傻乎乎的土著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卻是個不錯的選擇。
朝廷要統治南方,不可能太過於虐待些已經投降的苗人。
那些苗人雖然比起齊人要消耗更少的錢財,但若是用這些土人,絕對回再節省一大部分開銷。
石溪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朝廷著想,而是為了他手下的這些兄弟著想。
畢竟無論是他們軍隊,還是苗人的那些俘虜,所擁有的糧食一共就那麼多,他們多吃一些,自己的兄弟們就會少吃一些。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那些苗人自己去找食吃,給這些土人能填飽肚子的飯絕對是齊國仁慈無比了。
石溪覺得這麼做很划算。
只不過他卻不知道,他的這個想法,在將來為齊國染指江南,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對於連文明都沒有出現的土人,先進的齊文明,對這些人的衝擊力是可想而知的。
即便是齊國不主動去同化他們,土著們也會有意無意的接受著齊國的文明。
對於白紙一張的他們,接受高級文明的灌輸,遠比有一定文明基礎的勢力要容易許多。
洪武十三的年的春節,在齊國本土家家戶戶熬夜守歲的日子裡,遠在南方的齊軍將士,卻是翻山越嶺的剿滅一個個武裝份子的窩點。
只不過大多數時候,齊軍都是空手而會。
隨著苗人逐漸適應了齊軍的掃蕩行為,雙方展開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齊軍從東向西地毯式的剿殺過去,不甘心淪為戰俘的苗人,開始了戰略性轉移。
苗人不是農耕文明,也沒有農耕文明對於土地的眷戀,在齊人的步步緊逼之下,苗人開始大規模的想著西方轉移。
直到洪武十三年二月初的時候,長安城的楊浩收到了來自南方的最新軍情,齊軍已經推進到青州南方邊界之地。
苗人躲進西方的崇山峻岭之中,齊軍無法進行追擊,力央請求楊浩收兵,只在西方山脈要地駐守少量軍隊進行防禦便可。
因為再追擊下去,齊軍恐怕糧草不濟,而且雖然大部分苗人抵抗力量都逃入到了西南山林之中,但是苗地仍然有小股的反抗力量時不時的出來作亂。
力央覺得,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儘快穩定苗地才好。
楊浩放下公文,對與現在戰果,還算是在他的接受範圍之內,雖然苗人的抵抗份子有很大一部分跑掉了,很可能對將來的大齊造成一定的程度的隱患,但熟知東亞地形的他,很清楚西南方向是個什麼情況。
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以這個時代的能力想要大規模的入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這個時代的巴蜀之地,並非空無一人的蠻荒地帶,在哪裡根據楊浩所掌握的資料,存在著一個不弱於當初夏朝的強大力量。
在他前世的記憶之中,三星堆很可能就是這些傢伙弄出來的。
這個勢力有著高度發達的青銅冶煉工藝,加上坐擁天府之國寶地,想要征服這裡遠比這次的南征更加費時費力。
楊浩知道想要入川無非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從秦州出發,穿越茫茫秦嶺占領後世漢中之地,以漢中為根基,才能對四川之地徐徐圖之。
前提是這個時代的蜀國人不懂得設置關隘的重要性。
若是蜀人已經在戰略要地設置了關隘,想要攻取四川,難度將會增加數倍之多。
而另一個方向就是水路,沿長江逆流而上。
但這同樣難度極大,相對於長江中下游的平緩水勢,上游的水勢可沒有那麼溫和,想要入川少不了動用大量縴夫在沿岸拉船才行。
這花費遠比從北路進攻大上許多。
楊浩最終同意了力央的建議,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將江北之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