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承啟的旨意乃是兵分兩路,一路前往工部衙門,一路前往禁軍大營。禁軍大營還是如此森嚴,在皇家軍校的教習訓練下,禁軍常設明哨和暗哨。
除了哨崗以外,還有常規巡邏的士卒。這都是在貫徹一個戰略思想:進入軍營等於備戰狀態。現在的禁軍,不敢說天下至強之兵,也算是一支強軍了。軍紀嚴明,賞罰有度,撫恤到位,任何一支軍隊都會變成嗷嗷叫的強軍。
大順的兵制和歷朝歷代都是不同的,無論秦漢皆是兵役制,規定國內民眾,不分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開始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閒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兵役兩次,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稱「正卒」;一次在邊疆或京城,稱「戍卒」或「衛士」。到了東漢時期,由於軍閥割據,地方豪強勢力形成,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擁有,成為了依附於他們的部曲,變成了地主的家丁,全國的兵役制度遭到破壞。
三國時期則是世兵制,顧名思義就是父子世代為兵。這樣的兵家戶籍不在郡縣,而由軍府管理,稱為「軍戶」。他們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身份。
及到了前朝,一直實行的是府兵制。軍士編入戶籍,開始從事生產,平日務農,農閒訓練,徵發時自備兵器、資糧。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一開始很適合時代的發展。前朝中期以來,府兵直接從民間徵集,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即可參加府兵,這使中央政權對軍隊的控制得到了加強。這些府兵,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戰時出征,戰事完畢,即所謂的「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就是府兵名字的由來。但這樣府兵制並不持久,隨著土地兼併的日趨激烈,府兵因負擔過於沉重而大量逃亡。府兵開始名存實亡。為了補充兵員,朝廷只好實行招募的辦法。招募而來的士兵稱為「長從宿衛」,替代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制度。
大順朝建立後,確立了募兵制,不同於什麼服役兵制、世兵制和府兵制。乃是更加先進的徵兵制度。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有當兵吃餉的說法,皆因大順朝對於邊軍、廂軍和禁軍,都發糧餉。這些軍隊,已經隱隱有了後世現代軍隊的模樣,可以稱作是職業軍人。
大順立朝之初,徵兵制度極其嚴格。士兵的膂力是冷兵器時代士兵能否拉開強弓硬弩的基準條件,有強大的膂力,就可以在戰鬥中使用強弓硬弩遠距離射殺敵人。正是因為如此,禁軍的選拔。第一個就是看士卒的膂力夠不夠強,拉不開一石弓的都不要。因為禁軍相當於大順朝的正規軍,嚴格是肯定的。這時候的士卒並沒有什麼分工合作的理念,每一個步兵、騎兵都配備近戰、遠戰武器。敵人在遠處時,挽強弓射箭;敵人在近處時,則抽出刀槍廝殺。正是因為有如此精銳的禁軍,大順朝立國之初,才能威震四方。而第二個就是看兵卒的身高,低於五尺一寸的都不要。這已經很接近後世選兵的理念了,除此之外。禁軍都是從邊軍、廂軍的精壯士卒充入,有著一定的戰鬥經驗。最可怕的士卒,不是訓練中出色的士卒,而是在戰場上見過血的。倖存下來的老兵。正是如此,大順立朝之初的禁軍才這麼厲害。
可惜,因為天災頻繁,大順國庫又不是很豐裕,只好把這些難民充入廂軍、邊軍之中。時日一久,邊軍、廂軍的戰鬥力便下降了。而禁軍是從邊軍、廂軍充入的。慢慢的素質也被拉了下去。到了先皇元綬年間,禁軍竟然成了一群老爺兵,或許比廂軍強一些,卻比不得邊軍了。
要不是陸承啟大力狠抓禁軍,恐怕現在禁軍還是不堪一戰。宣旨的小黃門,在刀槍林立的禁軍大營外面,被那股肅立的氣氛所懾,眼神都不敢往不該看的地方飄去。
立在轅門的禁軍,通報步軍指揮使盧塵洹後,才放這些宣旨的小黃門進入禁軍大營。這些個禁軍,在嚴苛的軍紀下面,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並沒有側目而視,反而沒看到一樣,仍在做著自己的事情。
這小黃門嘖嘖稱奇,心道:「都說這些禁軍乃是老爺兵,現在一看,好似脫胎換骨了一樣!陛下設立皇家軍校,還真的起了效果。這支禁軍,恐怕連契丹人的拐子馬(也稱呼為鐵林、鐵鷂子,乃是遼國最精銳的重騎兵)都能一戰罷?」
來不及多想,禁軍大營中帳已經到了,步軍指
第一百八十二章:歡喜的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