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旉,西山隱居全真子,道教人士,生活在兩宋之交。筆神閣 bishenge.com
大宋朝的文人都熱愛做官,因為做官給的錢多,權力大,人上人,還能以權謀私。
總之,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但是陳旉卻不怎麼熱愛做官。
他對種田更有興趣。
過去的《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等書都是研究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一帶的農業的。
他所著的《陳旉農書》是中國古代第一本針對南方的農書,更加系統化闡述了農業,完善了農業生態理念。
並且糾正了前人不少農學方面的錯誤理論。
長江流域恰好是兩宋時期得到大力開發的,到了明朝,南方開始全面超越北方,可以說就是兩宋打造的格局。
而《陳旉農書》對於南方進一步大力開發,功不可沒。
趙寧回文德殿,陳旉入文德殿陛見,又有趙鼎、陳東、陳規等人在場。
「草民參見陛下。」
「朕聽聞先生常年鑽研農學?」
「草民一介貧寒農夫,不敢妄言鑽研農學。」
「先生過謙了。」趙寧讓人將一些文稿取來,他說道,「聽聞先生在真州(江蘇儀征縣)西山隱居務農,交人育種、施肥、養蠶?」
他手中這些文稿就是之前派出去的人,在真州一帶弄到的一些農民種田的心得。
「草民平生唯愛於此,務農卻不比老農,常於老農求教。」陳旉依然很謙虛,他確實只是一個沒有身份的農民,也確實對種田感興趣,更確實對做官沒有興趣。
昔日還在山中隱居,與農夫作伴,逍遙自在。
今日忽被天子召入九重天上,難免有些彷徨不安,生怕哪句話說錯了。
「朕也常在觀稼殿中種地,有些許疑惑不解,還請先生賜教。」
宋朝皇帝在宮中種地不是什麼秘密,那是宋仁宗時期開始的。
之所以要這樣,是足不出戶的皇帝要親身體諒民間疾苦,才能做到克己復禮,勤儉節約。
實際上,除了宋徽宗趙佶,宋朝歷代皇帝的確都非常節約,很少鋪張浪費。
甚至正史上的宋欽宗趙桓也以節儉聞名。
老趙家慫是慫了一些,家教確實優良。
而大宋對內治理又非常重視農業,宋開國之初,全國才近3億畝地,到了宋徽宗末年,全國已經七億多畝地。
可以說,中國農業社會的產值的巔峰就是開始於宋。
「請陛下明示。」
「朕常有遇到莊稼弱小,麥粒不齊的問題,然則朕勤於除草,亦會經常施肥。」
「陛下可有定期耘田?」
「已經除草,還需定期耘地?」
「即使沒有草,也要耘田。」
「那朕勤於耘田,可解此惑?」
「非也。」
「還需要如何?」
「當以糞壤滋培,甚於用藥,土壤氣脈,其類不一,肥沃磽(qiao)確(磽确是指土地貧瘠)美惡不同,治之各有宜也。且黑壤之地信美矣。」
「然肥沃之過,或苗茂而實不堅。」
「先生之意是說朕施肥過度?」
「誠然也。」
文德殿眾人不由得驚奇。
在座的諸位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對於種地卻實在匱乏不懂。
聽陳旉這般說,不覺得連連點頭。
趙官家身在宮中,肥料自然是不缺的,總以為多加施肥,可使得莊稼更好。
而趙寧這人雖然是穿越者,可他前世哪種過地,本能就認為該多施肥。
這反倒讓莊稼苗長得茂盛,讓莊稼粒營養不良。
而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種地,其實還缺乏許多更精細化的判斷,許多地方都有犯這樣的錯誤。
陳旉又說:「或謂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遂,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田種個幾年,再種就乏力了,不肥沃了,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