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內,大朝會繼續進行,文武百官們依次上奏起了各種軍政事務。
「啟稟聖上,遼東經略—孫承宗命人送來一份軍報:其麾下游擊將軍—吳三桂率領本部人馬,偷襲了建奴軍的一座營地,一番激戰下來,斬首二百一十二顆,繳獲戰馬三百四十四匹,以及盔甲、兵器、旗幟、糧草……若干,大獲全勝而回!」
「啟稟聖上,河南巡撫送來一份軍報:上月初六,數萬流寇圍攻陳留,開封鎮總兵官—陳永福出兵救援,一場激戰下來,我軍大獲全勝,流寇被殺被俘者數以萬計,余者四散奔逃,陳留之圍已解!」
「啟稟聖上: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幾省的鹽稅已經徵收完畢,很快就會輸送入京、充實國庫!」
………
文武百官們上奏的全是好消息,仿佛大明朝的內憂外患一下子減輕了,連國庫都充實了起來。
難道說,傳國玉璽真有神力,執掌在手,就可以扭轉乾坤?
當然不是了!
傳國玉璽雖然是君權天授的象徵,可歸根結底就是一塊石頭,並不具備什麼神力,更加無法扭轉乾坤!
之所以上奏的全是好消息,那是因為文武百官們在搞小把戲——報喜不報憂!
原因很簡單,崇禎皇帝剛剛得到傳國玉璽,心中肯定非常高興,這個時候,如果上奏一堆壞消息的話,那無異於往皇帝頭上潑冷水。
皇帝若是生氣了,後果可能相當可怕的。
因此上,文武百官們才將壞消息壓下來,只上奏好消息,以免觸怒皇帝,進而給自己招來禍事!
崇禎帝—朱由檢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文武百官們在報喜不報憂了,可百官們也是一番好意,自己不好直接點破的,只得耐心聽了一會兒,而後以身體疲憊為由,讓執事太監宣布退朝,並收集了百官手中的奏摺,拿回去慢慢批閱!
就這樣,大朝會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在山呼萬歲聲中,崇禎帝—朱由檢起身離開了奉天殿,前往旁邊的養心殿。
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們則離開了皇宮,各干各的事情去了。
………
養心殿內,崇禎帝—朱由檢剛剛落座,王承恩和幾名小太監就跟過來了,還抱來了幾大摞奏摺。
朱由檢立刻翻閱起來,眉頭隨之緊皺起來,因為這些奏摺中基本都是壞消息:女真人在遼東發起了進攻,守軍連吃幾個敗仗,損失了不少人馬,還丟了三座堡壘。
山東大旱,連續幾個月不下雨,莊稼大量旱死,百姓們哭聲震天!
南直隸蝗災,將幾個府的草木、禾苗都吃了個乾淨。
……
最壞的消息,還是中原五省的流寇們,又攻克了十幾座城池,而且人數越來越多,已經達到了六七十萬之眾,再這樣下去,怕是就沒法收拾了。
怎麼辦?
朱由檢想起了三天之前,王承恩獻上的一份奏摺,裡面記載著三條剿滅中原流寇的策略,是出自秦鋒之口。
憑心而論,對於秦鋒的那三條策略,朱由檢是深以為然的,可真要執行起來卻不太容易,尤其是第三個條:設置五省總督之職,執掌中原五省的一切軍政大權,而後調兵遣將、四面合圍、剿滅流寇!
要知道,大明朝一共有十三個省,若是將其中五個省交給某個人的話,就等於交出去小半座江山,這樣重要的事情,自然要反覆考慮,慎之又慎了。
另外嗎,真要設置了五省總督,一眾文武重臣當中,誰又適合擔任這個職務呢……朱由檢一時間難以決定,還需要好好考慮一段時間。
不過嘛,朱由檢知道一點,無論由誰擔任五省總督,
要想剿滅中原流寇,都需要倚重秦鋒這員大將才行。
而這員大將,朕必須將其牢牢掌控住。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旁邊的王承恩說道:「王大伴,依你之見,那秦鋒是何等樣人?」
「回萬歲爺的話,依老奴之見嘛,秦將軍智勇雙全、能征善戰、膽略過人,其本領不在漢之衛青、霍去病之下!」
「嗯,說的不錯,秦鋒統兵征戰的本領,的確可
第四百零一章皇帝要安插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