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絲毫不知道自己錯失了什麼樣的機會。
不過話說回來,原本人生在世就不可能把所有便宜都占盡了。
哪怕開了掛的人,也會經常面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處境。
比方說,寧衛民總不能把他見著的所有的好東西都自己存起來吧?
買了字畫,玩兒著郵票,收著印石和瓷器,再外帶點家具,這就是他目前最大的收藏能力了。
什麼翡翠、玉器、象牙、金器、銀器、漆器、珠寶、佛像之類的,哪怕明知道也會巨幅升值,那他目前也夠不著了。
而且別看憑著和美協的關係,憑著在兩所京城美術院校的名聲,寧衛民要收現代藝術品,收油畫,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可他照樣沒法伸這個手。
因為他既沒有那麼多的金錢投資這麼多品類,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兼顧。
其實「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部都要」這句話,放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應該反過來說才是正理。
更何況,哪怕再順利的人生,仍難免會遇到「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突發事件。
這種情況下,往往由不得人仔細考量,認真權衡,就得當機立斷做出反應。
所以有些時候人為了先保住自己基本盤,根本想不了那麼多。
就是再好的機會,錯過也就錯過了,真沒什麼可惜的。
要說還就是這麼巧,在這個5月,寧衛民就恰恰遇到了這樣事兒。
所以他才會緊急請了一周的事假,神秘地突然消失了一段時間。
甚至連緊急的聯繫方式都沒法給公司留下,只是正確每天給公司打個電話問問情況。
那麼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啊?
敢情一切都起因於倒爺猖獗,全是倒爺惹出的禍。
在進入新世紀拍的那些年代劇里,通常都會把八十年代的個體戶稱為「倒爺」。
但說實話,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因為直到目前為止,個體戶還未在社會範圍內廣泛獲得此「殊榮」。
說白了,「倒爺」這個被京城百姓發明創造出來的新詞兒,純屬是「不勞而獲」的代名詞。
而個體戶目前還是勞動致富的代表,這個群體靠體力勞動掙飯吃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哪怕是去花城倒賣服裝呢,賺的也是個辛苦錢。
基本上屬於跟電影《青松嶺》裡錢廣一樣的級別,是「小不溜的撈點」。
老百姓的紅眼病還沒這麼嚴重,連這樣養家餬口的行為也容不得。
所以,現實生活里也只有寧衛民會偶爾這麼稱呼個體戶。
而這樣的前瞻性,反而弄得他身邊的人都有點摸不著頭腦,覺得他有點驢唇不對馬嘴。
那「倒爺」這個詞兒,一開始到底是形容什麼人的呢?
這就得說到價格雙軌制了。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從1981年開始,我國政府就允許在完成計劃的前提下企業自銷部分產品,其價格由市場決定。
這樣就產生了國家指令性計劃的產品按國家規定價格統一調撥,企業自行銷售的產品的價格根據市場所決定的特殊情況。
這種價格雙軌制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它是實現價格模式轉換的一種很好的過渡形式。
另一方面,在經濟過熱,供求矛盾尖銳、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高低懸殊的時候。
這也給某些不法之徒,提供了鑽雙軌制價格空子的發財機會。
「倒爺」這個詞,其實就是應時而生的。
專門指向這些,時而將平價的商品轉為市場出售,時而又將市場的商品變為平價商品,通過這種「
第八百二十三章 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