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到處都是「鄙視鏈」。有錢的鄙視沒錢的,有文化的鄙視沒文化的。東晉時候,有權有錢的,全是有文化的世家子弟,他們格外喜歡到處擠兌、嘲諷、迫害那些講話不會雙關,談哲學談不到兩小時,還總想著要往上爬的實在人。
在這樣一幫以「文化」為資本相互攀比的公子哥兒之間,出身一般,背負著血海深仇,還一個勁兒要往上爬的桓溫,就是個異類,永遠要遭受排擠、嘲笑,做什麼都是錯。但桓溫,就敢跟這些公子哥兒正面硬槓,幾乎成為他們的噩夢。
桓溫家不是世家,他爹桓彝(雖然有人考證出桓溫的先祖可能是高平陵政變時殺出城投奔曹爽的大司農桓范)雖然也算是中朝「八達」之一,但是比起那些從三國開始就出省長的家庭,桓溫的家世顯然矮了一截。更慘的是,桓溫很小的時候,宣城太守桓彝就因為蘇峻的反叛而被韓晃殺了。少孤的桓溫為了報仇,完全背棄了父親那種不問世事喝酒吃肉的人生法則,貧窮和仇恨讓他不得不以一種格外實際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他為了擺脫貧困曾經和人賭錢,但是水平不夠賭輸了,被債主逼債逼得狼狽逃竄,後來大搖大擺地登門讓賭博高手袁耽去幫他連本帶利地羸回來。
桓溫小時候有點像洛陽惡少曹操,只是曹操有有錢有勢的老爹給他撐腰,更多的是紈絝,而桓溫的惡劣,是為了討生活的強悍。可惜,這不是群雄並起的前三國時代,桓溫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於是就成了善意或者惡意嘲弄的對象。
當時的貴族子弟都愛談玄,桓溫偶爾也談,但是缺少琢磨的修為,所以水平不高。別人口若懸河的時候他又不會反駁,只能幹著急。而他的朋友也毫不避諱地以埋汰他為樂。比如桓溫曾經和劉惔一起聽別人說《禮記》,桓溫認為那人講得特別好,入了玄妙之門。劉惔立刻說,一般一般。意思是,桓溫真沒品。
這種家世不夠的門檻到後來一直若有似無地纏繞著桓溫,好像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桓溫曾經為兒子向王坦之的女兒求婚,王坦之回家徵求他老爹的意見,王坦之的老爹王述本來頗為親昵地把王坦之抱在腿上,聽見他提出這件事情大罵一聲,你腦子壞了吧!桓溫那個當兵的怎麼能娶我孫女!太原王氏六代望族,後面三代就是我們說過的王承、王述、王坦之,都是通達有趣的名士,但是在婚姻問題上,立刻就不通達了,世家的聯姻壁壘森嚴——總之,桓溫,別想混進我們的vip俱樂部來,你不夠格。
擺在桓溫面前的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好好讀書天天談玄,努力混入玄學家的圈子,只是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也不見得見效;還有一個就是我行我素,另類到底。
桓溫想也不想,選擇了後者。他和他頗為崇拜的將軍王敦一樣,都有點看不慣江東各位公子哥兒老家都打沒了還在裝模作樣清談的樣子,打心底里覺得嘰嘰歪歪地開沙龍不如當兵,做個好將軍,殺回中原去。這才是做大事的人要立的大志,那些文雅的禮節,學得會就學,學不會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後來的桓溫,在文化人嘲笑他的時候,也能頗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點不自卑。
桓溫生活的時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裝騎馬殺氣騰騰的樣子為恥,所以有一回冬天,當桓溫全副武裝地去打獵的時候碰見了劉惔一群人,劉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溫,於是問道:「老東西你穿成這樣幹什麼啊。」桓溫反唇相譏道:「我要是不這樣,你們哪能這樣悠閒地清談。」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裝殺敵,你們早就和王衍一樣搖著麈尾扇被少數民族給抓去了。
要做個好將軍很難:沒功勞是無能,功勞高是惹禍。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將軍,差不多都是皇帝提防的對象。曹操那句話說得好,他說,我擁兵自重並不是為了篡位,而是我一旦沒有兵權,小命就得送在你們手裡。這是要做大事者的悲哀。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在敵人手裡,而是死於自己陣營裡面的猜疑和嫉妒。桓溫敏銳地認識到這種人性的弱點,而他的對策簡單又霸道:做大佬,權傾朝野,等把自己打造成江東無敵再向中原進軍,一舉統一中國。
桓溫出身的貧窮讓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沒有絕對的把握絕不去做。因而他在權傾朝野的路上走得深謀遠慮、踏實穩重。
首先,是出名。三國故事告訴桓溫,
桓溫 天下人都罵你,也是一種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