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相對於大清而言,又或者是相對於整個大明而言,蘭芳國都只能算是屁大點兒的地方,說是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小透明也毫不為過。
但是,蘭芳國所在的位置實在是太敏感了。
世界第三大島的婆羅洲,西邊就是馬六甲和永樂年間的舊港宣慰司,屬於絕對的海上要衝,同時也是絕佳的海貿中轉基地。
這種地方要是不控制在自己的手裡,朱勁松這個穿越者估計都沒臉去見那些同行。
當然,也許會有人覺得朱勁松在小題大做,因為蘭蘇國也是廣東人建立起來的,天然的親近中原堂口,冊封為外藩跟直接設置州縣統治也沒什麼區別。
但是,有這種想法的,只能說是圖森圖樣破。
某坡親近中原堂口了沒有?
如果說某坡畢竟是海外,而且當時的情況跟現在大明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並沒有參考價值,那麼,這件事兒也可以參考中原堂口本土所發生過的歷史。
在直接舉例之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劉邦和朱重八為什麼要開歷史的倒車,捨棄州縣州而用分封制?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什麼事情都要透過表象去看本質——
劉邦得到的天下,六國殘餘的貴族死乾淨了沒有?六國遺民還有沒有想恢復故國的?
朱重八得到的天下,是經歷過兩宋和遼、金、蒙元的統治之後,內部南北對立情緒嚴重的天下,甚至還有元好問這種心向大元的讀書人。
就是那個寫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
想明白了沒有?
按照當時的環境來看,如果採用州縣制度,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地方上官員就要先上報朝廷,朝廷要討論過後再通知地方官府如何應對,這一來一回之間,黃花菜都特麼涼透了。
所以,哪怕是明知道分封制這玩意確實不如州縣制,劉邦和朱元璋也不得不採用分封制,因為藩王跟皇室有血親,就算出了亂子,那也是肉爛在了鍋里。
比如說大漢時期的藩王有楚、吳、燕、齊、韓、魯等等,大明的藩王則有秦、晉、周、楚、齊、魯、趙、代、遼、寧、谷、燕、韓、沈、安等等。
大漢時期的藩王封地,大多都是六國之地,大明的藩王封地,也大多都是兩宋時期丟掉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丟掉了四百多年,差了整整十幾代人——七十來年的時間,四代人左右,就有很多人好了傷疤忘了疼,十幾代人,會是個什麼樣子?
真當劉邦和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的文武大臣都是蠢蛋,看不到分封制的危害?
別搞笑了,真當人家史書留名的還沒網上留言的聰明啊?
事實上,這些文武大臣們不僅看到了分封制的危害,也看到了分封制的好處——
藩王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於自己的封地,為了自己的統治以及生活水平,他們要花本錢治理地方,這樣兒不僅能快速收攏當地的人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朝廷的壓力。
關鍵是能夠快速應對地方上的問題和叛亂。
至於說劉野豬跟朱老四為什麼要削藩……那是因為統治已經大致穩定了下來,藩王分封制已經沒什麼用處了。
這就跟擦完了屁股的紙差不多,該扔就得扔。
至於不考慮當時的歷史環境,不看看漢、明藩王的封地都是些什麼地方,上來就指責劉邦和朱元璋開歷史的倒車,這種人要麼就是單純的沒腦子,要麼就是居心不良。
比如說蘭芳,蘭芳那裡的地盤上,就特別適合用分封制,而朱勁松之所以不用分封制的原因也很搞笑——朱勁松現在還沒有兒子,兩個兄弟又都有用處,一時半會兒的不可能把他們分封出去。
外藩制度同樣也不行。
比如說,把永曆皇帝交給吳三桂的,是大明的外藩緬甸吧?
就連堪稱是外藩中的表率,甚至一度以大明孝子自居的棒子,不也要向大清稱臣納貢?
還有,搞出來南越的是中原堂口的人馬,然而在跟當地百姓混居了百十年之後,不願意承認中原堂口的也是他們的後代吧?
所以,蘭芳國現在親近中原堂口,願意向中原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