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巴蜀瓜熟蒂落了呢?這要說一下,咱們蜀奸趙彥韜究竟與趙匡胤什麼東西,竟然讓其喜不自禁。
首先,趙彥韜投靠北宋,第一個,就是為宋國君臣和軍事將領們詳細介紹了蜀國的山川地形地勢,道路橋樑,如此,對於北宋而言,蜀國的地盤,比對自己家還要熟悉。
軍隊再也不會迷路了,軍糧也能送的及時。
其次,趙彥韜又為北宋講解蜀軍的各部建制,軍隊駐紮地點以及各個州縣、各個關隘險阻處的兵力分布情況。
更絕的是,為了怕記不住,他甚至將全部有價值的情報資料繪製成地圖,讓趙匡胤下發到部隊。
有了這位蜀奸的幫助,知己知彼恐怕都難以形容,恐怕對於蜀國,比他們對自己家還要了解。
一切情況都被知曉,趙匡胤就會專門的進行安排對戰,這也是歷史上北宋數十天就攻克巴蜀的原因所在。
當然,有人說這不符合常理,怎麼會有自己投降的官吏呢?
但,前有三國張松,後有五代張彥韜,這是由於蜀地自有的矛盾構成的。
一般而言,巴蜀由於封閉的環境,自立的可能性非常大,於是就有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的諺語。
但,這種自立,往往是異地的君主治理蜀民,於是,為鞏固統治,只能壓制本土,聯合外地,包括孟氏也不例外。
若是君主賢明,日子好過,壓制就壓制吧,無所謂。
但,孟昶年紀大了,貪圖享樂,又不思進取,自然惹得讀書人的不快,這天下,總是有聰明人,想博取功名,最方便的,莫過於出賣國家了,利益大,而且還方便。
所以,趙彥韜的舉措,對於一心謀取巴蜀之地的趙匡胤而言,不亞於瞌睡送枕頭,簡直不要太爽——
於是,趙匡胤大手一揮,天時地利人和具在,還在等什麼,此時不征蜀國,更待何時?
之前的準備已然就緒,恰好夏糧剛收,朝廷還有些許錢財,征蜀國一事,只能通過。
宰相們權力分散,又直面開國之君,所以不敢抵抗。
將領們則躍躍欲試,蜀國雖然山高水長,偏遠,但有錢啊!
在這個世道,募兵制的天下,當兵就是為了撈錢,沒有錢糧,就造反,哪怕你威望再高,也要拿錢來使喚。
所以,那些中低層的將校們,紛紛摩拳擦掌,為出征巴蜀而塞錢鋪路,就是為了一個名額。
巴蜀的絲綢聞名天下,富庶無比,聽聞皇帝的馬桶都是鑲金的,若是去搶掠一遭,別提多美了。
但,高層將領,卻是人心惶惶,對於帶兵巴蜀,而感到極為焦慮。
去巴蜀劫掠不好嗎?錢財那麼多?
但,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不同。
錢財,對於這些高級將領而言,其實並不欠缺,郭榮在世時,無論是西征巴蜀,南下淮南,所得的賞錢是極多的,他們對於錢財並不渴望。
功勳?他們已經是高級將領,高官厚祿,到了升無可升的境界了,再獲得滅蜀功勳,你還想幹啥?皇帝不猜忌嗎?
那一夜,皇帝的杯酒,可是把人嚇得夠嗆。
而且,蜀地太過於封閉,容易讓人心生妄想,皇帝更容易猜忌。
三國時,鄧艾與鍾會,可沒有一個好下場的,遠的不提,就說如今蜀國的建立者孟知祥,他可是後唐滅蜀大將,結果,就自立為王了。
任誰當皇帝,都會猜忌滅蜀的人。
趙匡胤也是如此,他對於誰能後擔任滅蜀的統帥,也是極為頭疼的。
首先,他的那麼結拜兄弟,也就是義社十兄弟,可以直接排出了。
好不容易將他們派到邊關去,好好的為國效力,削減對禁軍的影響力,如今在弄回來,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再次,出征巴蜀的將領,忠誠一定要有,而且,還必須要有能力。
這場滅蜀之戰,可是消耗了朝廷所有的庫存,若是失敗,那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更會延遲統一天下的步伐。
將領很多,能選任的沒有幾個。
無奈,趙匡胤只能把
第五百零九章擇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