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駁的大臣,皆不提謄錄。
因為謄錄的出發點太好,無法質疑謄錄,所以他們都拿科舉糊名說事。
「啟奏陛下,公平取士乃是科舉之根基,糊名之法和謄錄之法可先在明年科舉試行,以測試糊名和謄錄製度下,與以往有何不同之處。關於德行考察之事,可後續再議如何完善補充,務必使我大唐科舉既能公平公正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又能兼顧德行操守之考量,為我朝江山社稷選出真正的賢能之才。」
李瑄也向李隆基一拜,說出一個折中的想法。
只要能試驗一次,他就能保證將兩法推行下去。
「啪啪啪」
李瑄話音落,裴寬以笏擊掌,表示贊同。
緊接著席豫、吳兢、李峴、楊慎矜、楊璹等大臣迎和。
就連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吏,大多數都迎和李瑄的話。
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曳白」和「野無遺賢」,科舉糊名有待商榷。
這兩件事情朝野非常不滿,連士人都知道,如果大臣弄權,他們家世即便再好,也無法進士及第。
索性贊同李瑄改革科舉制度。
況且李瑄在辯論的時候,壓制反對者,有理有據,讓他們覺得十分有說服力。
自始至終,李林甫沒有提出一句話。
因為李瑄針對他的意思很明顯,野無遺賢已是事實,說不如不說。
後悔啊!
本以為只是李瑄不在之時的一個小手段,討好聖人的同時,讓聖人對他更信任。
李林甫不明白聖人為何會轉變這麼快。
他已經可以預料到此事傳出去後,朝野會對李瑄一片讚揚。
同時還會帶來對他的嘲諷。
「既然宰相和大臣大都同意科舉糊名和謄錄,從明年科舉開始試行。李相親自招募文筆好的文人,為謄錄文吏,以期明年可以直接派上用場。」
李隆基抬手示意文武大臣停止掌聲以後,向諸大臣說道。
依舊將此重任交給李瑄來做。
謄錄文吏,屬於流外官,不可能有品級。
但一定會有不得志、生活拮据的文人願意充當行列。
李隆基都這麼說了,其他的官吏再勸也是徒勞的。
只能默認科舉改革。
朝堂上李瑄和李林甫博弈,李瑄又一次大勝。
野無遺賢事件,相當於是李林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受到威望打擊的不單單是李林甫,還有以他為首的「保守派」。
他們不禁懷疑李林甫能否為他們爭取利益。
可朝堂上裴寬表面上中立,實則偏向李瑄。
除了李林甫這樣李瑄的政敵,他們再也找不到其他頂樑柱了。
只希望李林甫能快點振作起來,尋找常平新法的漏洞,對李瑄進行有力的回擊,穩定士氣。
「退朝」
「恭送陛下」
隨著監禮官的退朝聲,文武大臣的齊聲送李隆基離開。
「右相臉色不太好,我看今日就不必去中書門下堂了,回去休息幾日,這裡有我和左相足矣。」
前往中書門下堂的時候,李瑄看到一臉鐵青的李林甫,明知故問地說道。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就算是死,也要像夏侯嬰、公孫弘一樣死在任上。」
李林甫說了一句氣話,他用西漢的兩位丞相,表達自己的志向。一定要與李瑄這個亂政之人,鬥爭到底。
「何必呢!按照輩分,我要稱呼右相為叔祖父。我們都是一家人,你該安享晚年才對,你看我父親那樣無憂無慮,多舒坦吶!更何況右相年長我父親不少,怕是以後沒機會享天倫之樂。」
李瑄笑著向李林甫說道。
李林甫的握緊拳頭,他覺得李瑄的話十分刺耳。
他與李瑄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自稱輩分大過李适之,卻被李瑄反問輩分比聖人還大一輩,難道入皇宮不需要稟告嗎?
同樣是扯血脈關係,李林甫卻覺得是羞辱。
這是在罵他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