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搬這些銀礦,用了半日時辰。
李承乾在太液池邊,請著英公與舅舅一起吃著火鍋。
當看到最後一車銀礦也被搬走,地面也被清掃乾淨,一切都恢復了如初之後,內侍看到陛下的神色這才好了許多,他忙給銅鍋中續上湯水。
陛下與兩位輔政大臣又說起了如何處置金春秋的事上。
有內侍前來稟報道:「陛下,衛公與柴大將軍去龍首原了。」
李衛公與姑丈去龍首原多半是去看望父皇,李承乾點著頭示意自己知道了,一邊撈出一些羊肉,繼續說著遼東的事宜。
「英公說要殺了金春秋,舅舅說要將金春秋召入長安。」李承乾擱下筷子,飲下一口茶水道:「這樣吧,朕以一個東海道行軍總管為條件,命他掃平倭人,至於要到什麼程度,到時候留一片荒島就可以了,不論人口還是財寶,全部帶走。」
李績頷首道:「如當初親征高句麗亦是如此,不論是人口牲畜,財寶全部帶走。」
長孫無忌遲疑道:「如此說來金春秋也算是滅國戰?」
李績搖頭道:「倭人不成國,不足掛齒,但末將聽聞倭人地界的路並不好走,金春秋如今還未滅了他們多半是與大軍跋涉困難有關。」
「陛下,臣以為英公說得在理,這與征討天山不同,一旦渡海就沒了糧草與馳援。」
李承乾聽著兩位輔政大臣的講述,金春秋這一仗打了兩年,打得慢和地理因素有很多的關係。
當初拿下伊犁河谷,地勢一馬平川,唐軍能夠快馬來回縱橫。
就算是征討遼東,也有各種地形能夠利用,但涉及渡海出征,就有些困難了,並且倭人的地勢如何也不好說,更沒有中原那樣的馳道,能夠讓騎兵快速通行。
換言之,一個將領的能力如何與天時地利無關,一個善戰的將領要能夠利用這些,那也只能是金春秋的能力不行。
君臣三人謀劃著這個金春秋的後半生,李承乾當場寫了一道旨意,待征伐了倭人之後,命他來長安接受封賞,其封賞無外乎是給他一個大將軍與唐人的身份。
而條件是,他必須將倭人的地界清理乾淨,用大量的俘虜挖礦也好,還是殺了也好,大唐就不在乎了。
英公是個很豪爽的輔政大臣,命人給新羅送去了大量的糧草以及唐人的兵械。
李承乾在承天門前,送別了舅舅與英公。
剛要回去打算再休息,卻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稟報道:「陛下,吐蕃大臣桑布扎命人送來的書信與書卷。」
見陛下接過兩份卷宗,還未打開看,內侍又稟報道:「桑布扎還給松贊干布與祿東贊送去了書信。」
「朕知道了。」
這位皇帝的模樣還很年輕,對年長的內侍來說,他們在宮裡侍奉年月久了,也是看著陛下長大。
陛下好似與當年沒有變化,似乎歲月並沒有在這位陛下的身上留下痕跡,只是陛下的鬍渣看起來更泛青了,也更粗了。
這恐怕與陛下這麼多年的鍛煉有關,或者是飲食,陛下是從不飲酒的,不飲酒也就能始終保持清醒。
一個始終保持清醒的皇帝,確實是難得的。
內侍站在宮門前,看著穿著一身金色衣袍的陛下走在皇宮,腳步很穩,陛下的目光一直看著手中的書卷。
陛下身邊還有不少人陪同著一起走,只是在感覺上,這位陛下依舊是這般地形單影隻。
李承乾看完了桑布扎送來的書信,這位吐蕃大臣回去之後,便一直在編寫吐蕃人的書籍,在信中桑布扎說唐人送去的書籍太多了,好多吐蕃人都在看唐人的書籍。
他編寫的吐蕃書卷沒人看了,他終於完善了吐蕃的文字,他覺得自己可以走入白茫茫的雪山中,從此死在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這是他心目中最嚮往的死法。
但現在,桑布扎還不想這麼去死,他想要看唐人會如何治理吐蕃,儘可能看著吐蕃的這一代孩子長大之後,他再去雪山深處赴死。
現在的吐蕃有很多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得很健壯,多數都去了崇文館讀書。
桑布扎不像松贊干布那樣有雄才大略
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置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