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五年在不知不覺當中悄然來到了末尾,眼看著就到了永徽六年。
永徽六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畢竟這一年是李承乾定下要傳位給李象的年份。
其實本來李承乾是打算在新年大朝會的時候給李象安排一下,但是既然吐蕃那邊開打了,反正具體日期也沒定下來,所以李承乾打算再稍微往後拖一拖。
怎麼著也得把收拾完吐蕃這個大勝給落袋為安才是,那好好的武功,可不能拱手讓人。
什麼?你說象兒是朕的兒子?
那李承乾就要呵呵了。
是,我們爺兒倆是父子不假,可親兄弟還要明算賬呢,那不能說我好不容易熬到頭,整出來一個武功,然後咵嚓一下讓給兒子了?
這不能夠!皇位可以傳,功績可不行!
再說了,武功以後有的是,他這麼年輕,朕肯定不能讓他一即位就躺贏一下,那怎麼著也得給孩子一個動力才是。
李承乾又開始琢磨自己將來的廟號,按照他這個功績,他覺得怎麼著也得是個高宗,諡號嘛那自己肯定是配不上武,文的話倒也不是不行,可這個諡號百分百要給他阿耶李世民的。
那估計也就是康了,很符合他的人設,也符合永徽年的基調。
康是個美諡,歷史上「成康之治」其中就有一個周康王。
至於廟號高宗,這年頭還沒有什麼陰陽怪氣在裡面。
至少沒被李治和趙構這兩個老九禍害,高宗也算是不錯的廟號。
不說別的,前人就有一個殷高宗武丁。
武丁在位一共五十九年,因西華發生蝗蟲災害,武丁從商都率群臣前往西華捕滅蝗災並體察民情,因積勞成疾,病逝於西華。
殷高宗武丁在位期間對侵擾商朝的西、北諸方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同時又進行了南征,為商王朝廣拓了疆域,東起海濱,西到隴右,南至江漢一帶,北到河北北部,奠定了華夏民族大體上的疆域。
在治理內政方面,武丁從民間選拔賢才,興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達到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所謂「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就是武丁給他提拔起來的。
他的妻子也有不錯的名氣,就是那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
一隻糾結到臘月,李承乾才在心裡給自己的廟號和諡號定下來,以後就是唐高宗康皇帝。
其實也行,很不錯。
諡號突然間變得稀奇古怪,滴里嘟嚕一大串,那還是李治和阿武的鍋。
這兩個閘總不僅在年號方面突發奇想,換年號比發朋友圈還勤,就連諡號的規矩他們都想碰一碰。
本來李世民的諡號是「文」,經天緯地曰「文」,但李治突發奇想,又給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諡號就開始變得一文不值。
像是以前,在歷史討論方面一般沒有叫某某宗某某祖的習慣,一般都是叫某某帝。
比如劉邦,以前一直習慣叫漢高帝;劉恆都是叫他漢文帝,而不是漢太宗;劉徹一般都叫漢武帝,而不是稱呼其為漢世宗。
就像是三國時期也是如此,都叫曹丕是魏文帝,曹叡是魏明帝,沒幾個叫他倆高祖和烈祖的。
至於南北朝到隋朝更是如此,什麼宋文帝、魏孝武帝、隋文帝、隋煬帝一直到唐朝,才慢慢不再稱呼諡號,而是用xx宗代替,比如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明仁宗之類的。
當然,唐玄宗是例外,稱呼他為唐明皇是清朝的時候為了避諱康麻子玄燁,所以民間才會稱其為唐明皇。
所以說諡號爛了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就是李治,除了他沒別人兒。
李承乾當然覺得無論是唐高宗還是唐康帝都拿的出手,怎麼叫都不錯。
那肯定是不能像楊廣那廢物一樣被諡了個煬皇帝啊,他李承乾怎麼著都罪不至此。
所以現在擺在李承乾面前的,是怎麼和李象說這件事。
說肯定不能直說,要學魏明帝曹叡一樣,生前公然給自己的廟號諡號安排好,被記錄在史書上讓後世這麼多人批判,他
第三百四十九章 李承乾的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