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李淵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當下心中有了興趣,趕緊問道:「這話又作何理解?」
看到李淵略興奮的樣子,秦壽心中瞭然,皇爺爺這是在試探自己的格局。
想來也是,試問哪對爺孫之間的閒聊是討論歷代君王。
雖然李淵口口聲聲說去掉皇字,但其真正的用意,不還是在」皇」之一字。
心裡有了定數,秦壽也就敢暢所欲言。
隨即解釋道:「隋場帝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這是其第一棵樹。」
李淵深以為然,點了點頭。
秦壽又說道:「第二棵樹則是倡行進士科,創立了科舉之路,給平民百姓通過寒窗苦讀能夠有所建樹的機會。」
「而第三棵樹頒布了」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
「其第四棵樹,也是摧毀了隋朝的大樹--南北大運河。」
李淵微微眯起眼,看著秦壽,問道:「既然這些政策都是對的,那為何隋朝又在他手中被葬送了?」
秦壽輕輕笑道:「隋場帝太過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南北大運河的修建勞民傷財,徹底拖垮了隋朝。」
「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子孫萬代莫能窺」的千古一帝,但底下的子民可不這麼想。」
「百姓想要的無非是不餓肚子,吃得飽,穿得暖,至於什麼造福千秋萬代的工程,制度。」
「他們不關心,或者說很少會去關心。」
「人都要餓死累死了,誰還會去關注後代會不會享福?」
「所以說隋朝的覆滅,是民之所向。」
這番話說得倒是客觀,在最後還沒忘給李淵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而李淵卻沒有絲毫不悅,他臉色凝重,陷入了沉思。
這番話,他不只是問過秦壽。
在秦壽出現之前,他曾經把這話問過同樣身為皇孫的李承乾。
李承乾雖然也說出其中一二,但遠沒有秦壽說得透徹。
但這一沉默,就讓秦壽心裡犯了嘀咕。
莫不是自己的回答把隋坊帝誇得高了,叫皇爺爺不高興了?
而房瑤漪則是攥著粉拳,尤為緊張。
她是明事理的,雖之前沒細想過,但聽過秦壽說的話,略作深想只覺得句句在理。
但這話在太上皇面前說,可就是一場豪賭了。
過了許久,李淵才長舒一口氣,再看向秦壽的眼神中,透露出絲絲欣賞。
「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這是李淵對隋坊帝的評價。
正如秦壽所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而他李淵和李世民何嘗不是在隋場帝種的樹下乘涼?
「你這孩子,確實比你爹強,不愧是我李家好兒郎。」
這話里話外的意思,是認可了秦壽的話。
但若是落在有心人耳中,佐以方才討論的話題,細細琢磨,其中意味更為深遠。
方才的話題無一不是淺談國事。
最關鍵的是,一個是太上皇,而另一個是皇孫。
這已經不僅僅是認可秦壽所說的話。
但李淵這話一說出口,秦壽頓時滿頭黑線,他可不想被皇爺爺看中。
上一次被李淵看中的是誰?
自己的大爺李建成是吧?
現在自己大爺正在皇陵裡面睡覺呢!
還沒等秦壽說話,就看到殿外太監匆匆來報。
說是陛下親臨,要拜見太上皇。
在李淵應下之後,宦官便急匆匆地走出去傳達。
秦壽與房瑤漪趕忙起身,而李淵則是老神在在地倒了杯茶,兀自飲著。
李世民下了早朝,底下太監便來稟奏,秦壽二人已到了太極殿,正與太上皇閒談。
橫豎是左右無事,李世民便移駕到了太極殿。
自打玄武門兵變一事之後,他與李淵的關係便十分微妙。
第69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