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納米技術來合成一種材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但要精細化的操控材料的每一塊區域,在摻入銀和鉻元素同時還要微調材料表面的堆疊和扭曲,且保證所有地方都一樣,那就是一件相當難的工作了。
在等待從電子束蒸發鍍膜機對氧化銅基材進行處理的同時,徐川也準備好了摻雜的材料和設備。
等待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電子電子束蒸發鍍膜機對氧化銅基材完成表面晶膜的處理後,他將這份基材從轉移到SC雷射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系統中。
超高純度的銀與鉻兩種材料在隔絕氧氣的設備中處理完成後也同步送了這套設備中,等待著對其進行摻雜處理。
所謂的SC雷射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系統,就是完成室溫超導的核心了。
它的整體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直流放電的手段,使需要摻雜的材料熔化和蒸發,蒸汽遇到周圍的氣體就會冷卻或發生反應,從而形成納米微粒。
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蒸氣-晶體直接轉化的路徑,利用紫外雷射雷射引導這些摻雜蒸汽淬滅為納尺度下穩定的奇異合金,並將其作為構建塊列印成3D納米結構陣列,均勻的部署在氧化銅基超導材料表面。
這是製造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最核心的部分。
簡單的來說,其原理有些類似於晶片的製造,只不過流程沒有那麼複雜而已。
晶片是在晶圓上通過光刻機刻畫邏輯門,而氧化銅基鉻銀系超導材料的製造是通過SC雷射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系統引導摻雜材料在基材上完成納米結構陣列。
前者需要多重蝕刻,而後者一次就足夠了。
但不管怎麼說,對於一種材料的製造來說,它的製造流程可以說已經是十分複雜的了。
不僅複雜,它需要用到的設備基本每一個都極其昂貴。
比如頂尖的真空電子束蒸發鍍膜機的價格超過五百萬,SC雷射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系統的價格更是過千萬。
如果說能夠像單晶矽的製造一樣,一次性拉出足夠成千上萬枚晶片的單晶矽錠,用這些昂貴的設備來製造室溫超導材料還是值得的。
但事實上實驗室製取室溫超導材料,每一次都只能製造出少量的『樣品』。
這也是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難以工業化生產的主要原因。
畢竟實驗室產品和工業化產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實驗室中能通過各種頂級設備做到,不意味著規模化的生產也能一樣。
不過研究工業化是工業界的事情,室溫超導材料這種技術,只要出現了,工業界自然會將大量的資金投入裡面進行嘗試。
哪怕最終不能實現大規模的生產,也肯定會實現一定程度的商業化使用。
至少在各種高精尖的產品上,應用室溫超導材料拋開性能外,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噱頭,能夠帶來海量的利益。
所以這方面的工作徐川並不擔心。
工業化再難,只要一樣產品具備高額的實用價值,總有人會想辦法搞定這件事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解決掉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的缺陷。
基材處理、銀鉻摻雜、氬氣保護、調材料表面的堆疊和扭曲,建立以納米為單位的均勻厚度,以獲得所需的介電強度局部電子離域化。
在實驗室中呆了整整兩天半的時間,直到第三天的下午一點,徐川緊繃的神經才放鬆了下來。
看著連接氬氣保護裝置的電腦,他操控儀器停止了設備的運行。
保護著內部材料的氬氣被抽離,高溫也迅速散去,在耐高溫陶瓷材料器皿中,一塊不到十厘米的銀灰色薄片正安靜的躺在那裡。
這就是他忙碌了整整兩天半才成功復刻出來的第一塊『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
帶著實驗手套,用專門的鑷子,小心的將這塊薄膜從氬氣保護管式爐中取出來,身旁的打下手的研發人員迅速遞上了配有緩衝材料的玻璃器皿。
「測試一下這塊材料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