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何難?」
林百間笑道,「別的不說,你伯父在新門、東青門、霸子頭三處菜市,都有店鋪。若是賢侄需要賣菜,伯父以市面上的時蔬價收購你的時蔬,賢侄意下如何?」
張正書當即應承了下來:「多謝林伯父仗義相助!」要知道,這時蔬可耽擱不了太久,即便是張正書命人每隔半個時辰灑一次水,但這時蔬也保鮮不了多久的。早市已經錯過了,那晚市要是賣不完,就只能拿去餵家禽牲畜了。
好在時值深秋,時蔬開始減少,但是汴梁城百姓對蔬菜的需求卻沒有減少,將將還是能賣出去的。但張正書知道,想要賺大錢,自然是產銷一條龍,壟斷才能賺大錢啊!所以,當務之急是賣菜,但建立一個超市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但小侄還是想找一個汴梁城中的商鋪,起碼要在半畝地以上。」張正書笑道,要是林百間都沒有的話,那麼他還真的不知道該從哪裡找起了。或許找個牙人,還能拿到這樣的商鋪。但需要的時日,恐怕不是三五天之事。
「賢侄為何這般執著?伯父不是為你找到銷路了麼,不管你有數百斤時蔬,還是有數千斤時蔬。只要你拿得出,伯父肯定二話不說收下的……」林百間有這個魄力,因為他知道在深秋以後,時蔬是越來越少的。就算是有,那價格也高得嚇人。所以時蔬最賺錢的不是在隆冬大雪之日,而是在這樣的深秋,時蔬的價格開始高漲,而產量也沒有衰減,正好打一個時間差。
這個道理不止是林百間懂,張正書也懂。
但張正書著眼的是隆冬大雪之時,那才是真正展現他手段的時候。可連一個專屬賣菜的商鋪都找不到,那就別提什麼壟斷了,只能是供貨而已。做一個供貨商從來不是張正書的手段,他要做的是引領風潮。
其實大棚蔬菜的技術並不算很高級,想學還是很簡單的。但如果有人照做的話,那麼張正書就會漲經驗了。這才是張正書的目的,賺錢倒是其次的。當然,摟草打兔子,順手賺點錢也不錯。要知道,張正書為了給那些佃戶改簽契約,可是許諾下了不菲的一筆工錢。要是入不敷出的話,豈不是被個別有心之人當成笑話了?
「林伯父,我還想賣其他東西的,比如南北各類小玩意,比如香水,比如針線之類,比如各種糧食……反正就是應有盡有。」張正書說道,「要布置得下這般多的貨物,這商鋪豈能小了?汴京城中誰不知道林伯父你的商鋪是最多的,小侄也是別無辦法,才求上門來的……」
「這豈不是雜貨鋪了?」林百間也是啞然失笑,到底是年輕人,一個雜貨鋪哪裡需要這麼大的商鋪。要知道,他的大商鋪要不是賣米,就是賣布,都是大宗貨物的交易。若是給張正書做其他生意,那才是虧了!
要知道汴梁城最為賺錢的生意是賣糧食,整個汴梁城中百萬人,一天消耗的糧食那是個天文數字!雖然米市中賣米的商鋪很多,但總的來說還是很賺錢的。宋朝漕糧的運輸,每年都在五百萬石以上。
宋朝這時,沿運各地均設分司,置漕臣。各地漕臣負責本地漕糧的集運,聽候漕運物質的調用。趙煦前些年都下詔了:「詔淮、浙、江、湖六路上供米,計其遠近分三限,自季冬至明年八月。在漕運業務上,亦屬『發運使司』節制」……
宋朝基層漕運單位稱為「綱」,各有自己的船隊、人員。在這個時候,宋朝全國已有漕運單位兩百多個。而且江南綱、荊湖綱的漕運當差押運者,有七成隸屬三班使臣,為漕運人員;三成隸屬大將、殿侍,為兵卒。可見漕糧對宋朝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其他地方的糧食供給,估計汴梁城一個月都支撐不下去!沒辦法,一百萬張口實在有些恐怖,一天吃掉的糧食幾可堆積成山!
林百間是腦子進水了才會把這麼重要的商鋪給張正書做「雜貨鋪」,他不用賺錢了?在錢銀面前,親戚都沒情面講,更何況是一個口頭上的「伯父」、「賢侄」?只不過,到底還是要給張正書一些面子的,畢竟林百間知道這個小官人的賺錢本事不低,說不定會有什麼出人意表的事情發生呢!
「賢侄啊,不是你伯父不幫你,但超過半畝地以上的商鋪,那都是伯父的米行、布行……要不這樣,伯父在距離汴梁城東水門外半里地處,有一個塌房,裡面也是用來堆放雜貨的,占地足足有一畝半。這個
第兩百六十二章:炒地皮的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