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燒錢的速度,還是遠超於朱玉平的意料之外。二百萬兩銀子,當真是花錢如流水。
更為要命的是,想要大規模生產青黴素不是一蹴而就的東西。最快,怕是也得半年之後。
半年後,京城的瘟疫會造成多大的死亡率,那是不敢想像。有可能這個坐擁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將會損失一多半的人口。
這還是常規瘟疫造成的後果,若是嚴重一些的瘟疫,城池為之一空都不是在危言聳聽。
比如說,曾流行於歐洲的黑死病,就差點造成滅種的後果。當時,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今流行與京城的瘟疫,更類似於一種傳染性肺炎。朱玉平不是學醫專業,再加上沒有準確的判斷方法。他只知道,這種瘟疫用抗生素可以治療。
只是生產出來的抗生素,實在是杯水車薪。要想大規模的生產,如果順利的話也得至少半年之後。
奇怪的是,這種瘟疫在京城迅速爆發了一段時間到達峰值的時候,竟然突然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這一部分歸功於京城對於瘟疫的防治,古人對於瘟疫已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就是病患的隔離制度,此外還有病死患者的火化焚燒,深坑掩埋。
此外,街道上遍灑石灰殺滅病毒。這使得瘟疫,得到了極大的遏制。
不過,在朱玉平看來,這種瘟疫逐漸消失的原因,在乎與溫度的逐漸上升有關。
低溫容易流行,比如說這類瘟疫冬季是瘟疫爆發的高峰。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加上防治策略的普及,京城的瘟疫開始出現零散的分布。
京城的壓力陡然減輕,甚至於各司各部的衙門,也開始了陸續辦公。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朱玉平研製的抗生素生產,也進入了關鍵時刻。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比如說青黴菌的培養過程,就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京城的市面上,幾乎見不到像樣的水果。凡是經漕運而來的瓜果,都被城北徵用,用來培養菌株了。
甚至於,用來作為培養基的米漿,都是作為貢品的江南貢米。
本來,用玉米澱粉製成的米漿作為培養皿最為有效。可這個時代,那裡去找玉米。
朱玉平發現,經漕運運抵京城的江南貢米作為培養皿,居然也有著不錯的效果。絲狀菌和球狀菌的發酵過程還有所不同,溫度基本上都是控制住二十五度左右。超過二十八度,將會明顯降低發酵產率。還有就是ph值不能超過7.0,青黴素在鹼性條件下狀態非常不穩定,甚至有可能造成前功盡棄。
這些,只能靠著不斷的摸索實驗了。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重新實驗。
如果說這些都可以想辦法解決,那麼對於好氧的青黴素髮酵來說,溶氧濃度直接影響到整個發酵過程。溶氧弄滴低於百分之三十,產率就會急劇下降。低於百分之十的飽和度,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後果。
有可能,投入進去的幾十萬白花花的銀子,一下子都有可能打了水漂。
而如何解決溶氧問題,以這個時代的生產技術,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此外菌絲濃度,菌絲的生長速度等等這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不是朱玉平自幼在藥廠跟隨母親,對此生產過程司空見慣。在這個時代想做出青黴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什麼用米漿過濾培養,這種神乎其神的方法,也僅限於影視劇中罷了。現實中,就算做出來青黴素,其含量也會非常的低,對於治病救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朱玉平在這邊辛辛苦苦的工作,在城北夜以繼日的搞研發。甚至於,那些剛剛耕種下的新型農作物,都有些荒廢。
即便是這樣,朝中的御史言官們,彈劾朱玉平的奏疏都堆成了小山。
要知道,二百萬兩的國庫稅收,對於大宋意味著什麼。這筆錢,可以用來興修水利、賑濟旱災澇災等等各種災害,還可以開闢漕運航道。或者是,治理黃河。
而朱玉平拿了這二百萬兩的國庫稅收,卻去了城北搞什麼瘟疫防治。
言官們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大宋一朝沒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千古第一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