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金國的一群完顏處心積慮,不講武德,拉上西夏、蒙古、漢奸,組成一個反宋統一戰線,想仗著「人多勢眾」群毆趙楷的時候。
趙楷已經過了黃河,來到了河北路磁州武安縣的固鎮和信德府的綦村鎮一帶。
這固鎮和綦村鎮雖然只是鎮,但是其繁榮程度,卻不亞於尋常的縣城,甚至還能超過許多州城、府城!
而讓這兩座相鄰的市鎮(它們雖然屬於不同的州府,但是距離卻很近)得以繁華如此的原因,就是這一帶的地下埋藏著儲量豐厚,而且質量也屬上乘的鐵和煤。
這一帶從西漢開始直到新中國,兩千年間,一直都是冶鐵重鎮!
在宋朝的時候,則是僅次於徐州利國監的天下第二冶鐵重鎮......現在利國監已經被大水淹了,這礦洞積水是很難排出的,除非能發明蒸汽機。所以固鎮和綦村鎮就是如今天下的第一冶鐵重鎮了。
大宋的天下第一,差不多就是世界第一了!
而更為難得的是,固鎮和綦村鎮所產的鐵礦還是磁鐵礦。磁鐵礦的含鐵量高,含有磷、硫等有害元素少,而且不少磁鐵礦中還伴有鈦、釩、鉻等有益元素。如果利用木炭冶煉,就很容易煉出高質量的生鐵。如果再利用炒煉法、灌鋼法或坩堝法(宋朝基本沒有坩堝煉鋼,但是在金、銀、銅的提煉過程中會用到坩堝)進行進一步加工,應該可以得到質量接近於鋼的熟鐵。
現在趙楷的軍隊已經擴張到了三四十萬之眾!對於兵器甲冑的需求自然大增!
如果按照四十萬人,一人備上一身好甲計算,所需要的可以冷鍛的好鐵就得三四千萬斤(按照70——100斤鐵打一副甲計算)啊!這個數量擱在後世自然不算什麼,不過就一萬五千噸到兩萬噸。
但現在是宋朝啊!雖然後世有學者估計宋朝的鐵產量多達15萬噸!但是趙楷所掌握的數據,大宋朝廷所收取的鐵課,在元豐年間達到最高峰時,也只有八百多萬斤。
按照十抽其二的稅率計算,鐵的年產量也就在四五千萬斤,就是兩萬多噸。
當然了,逃稅的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實際產量也許可以達到四五萬噸。但那是宣和之難前的數據,現在大宋已經失去了利國監和萊蕪監這兩個位於京東地區的冶鐵重鎮。鐵產量能不能維持宣和之難前的一半都難說......而在剩餘的產能中,固鎮和綦村鎮這兩處就占了大半!
所以固鎮和綦村鎮對於趙楷的政權而言,絕對是不容有失的地區!
而為了確保固鎮和綦村鎮的安全,邯鄲、武安、沙河、邢台、永年、固鎮、綦鎮(綦村鎮)、堯山、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滏陽等十三座城池,在洪武二年正月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大工地。
趙楷這回可算是拿出了血本——把剛剛從趙桓那裡收到的洪武元年的「補發工資」(價值300萬的絲綢、銅錢、茶葉)全數拿了出來,都用於信(信德府)、磁、洺等處十三城築城工程,以及固鎮、綦村鎮鐵山擴建工程了。
其中「十三城築城」是直接投資,雇了信德府、磁州、洺州、相州、衛州等五個州府的十三萬民伕,用沙包築壘的方法進行施工,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十三座城池以及環繞在這些城池周圍的支堡全部打造得固若金湯!
而對固鎮和綦村鎮的鐵山的投資,則以借貸的方式進行。借錢給以張廣輝和陳潛這兩個「忠商」為行首的36個冶主為本,分別讓他們負責固鎮、綦村鎮的鐵礦和煤礦——之前因為金兵南下,這一帶的鐵礦、煤礦大多停了產,冶主和礦工也大多逃散。不過在張廣輝和陳潛的努力下,現在總算又找到三十幾個冶主和萬餘戶礦工。
現在固鎮、綦村鎮一帶的鐵礦煤礦,都已經復工,一車車的鐵礦石、煤炭、木料,,已經被拉到了用土包壘起來的固鎮城和綦鎮城中。這兩座城堡的占地可都不小,城內還給分了二十多個「坊」,除了被官府和兵營所占據的「坊」,其餘都是鐵坊。每座鐵坊門口都有不少附近村子上來的壯工,簇擁得一團一團的,看見有大車入坊,就一擁而上。隨車的鐵坊夥計就會大喊:「別擠,別擠......都有活干!托官家的福,扛大包的活兒可干不完!」
說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