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當劉讓將遼國的這套南北官制度介紹出來以後,趙惟吉第一時間便想到了一個在後世天朝被稱為壯舉的制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雖然劉讓的這套「一國兩制」可能不會向後世那樣做到高度自治,但是漢人治漢,遼人治遼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民族矛盾。
不過此時當其他的閣臣也明白過來劉讓的這套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後,問題自然便被提出來了。
「劉大人,這套南北官的制度的確不錯,可問題是在遼國實施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大量的漢人在其治下了。而咱們現在僅僅是占據了燕雲而已,那裡以前本來就不是契丹人習慣了的聚居地,現在可能能夠留下的契丹人的數量不會太龐大。只是少數的契丹人值得咱們專門設立一套制度去遷就他們嗎?
以微臣的意見,還不如直接將這些留在燕雲的契丹人想辦法遷移到中原之中,與漢人雜居在一起,慢慢的漢化才是上策。」
說出這番話的人是張知白,在他看來,如果僅僅是為了一小撮契丹人便設立這麼一個制度的話實在是太浪費了。
對於張知白的批評劉讓並沒有如何反駁,他只是輕輕的說了一句話:「光一個燕雲十六州就夠了嗎?」
當劉讓說出這句話以後,在場的所有人齊刷刷的把頭轉到了同一個方向,不是看著劉讓,而是看著趙惟吉。
是不是拿回燕雲就完了這件事情並不是劉讓說了算,也不是寇準說了算,而是趙惟吉說了算。
雖然現在隨著趙惟吉一步一步的對國家權力進行改造,很多政事並不用趙惟吉做直接干預了,但是碰上真正的國家大事還是得他這個皇帝說了算。
所以是不是拿回燕雲就夠了就要看現在這位已經創造了歷史的皇帝還有沒有更大的野心了。
不過說實在話,現在的諸位閣臣們都盼著趙惟吉有更大的野心。他們希望打更多的仗。不是說戰爭勞民傷財嗎?為何這些國之棟樑們現在居然盼著打更多的仗呢。
原因很簡單,如果打仗只是花錢的話,誰都不願意打仗。但是如果打仗能夠賺取將會怎樣?
就在這場收復燕雲的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閣臣們驚訝的發現。這場戰爭居然帶來了額外的收益。
首先隨著前方捷報的不斷回傳使得整個大宋國內的民心士氣倍感提振,可以說現在的大宋國內子民對於這個國家對外戰爭的信心已經恢復到了太祖剛建國的時期了。
隨著國內民心士氣的提升對於生產也帶來了極大的提高,甚至這麼說,大臣們每天走在街市之上感覺到周圍的百姓笑容都增多了。
而且雖然戰爭會帶來傷亡,但是由於一直在不斷的勝利,那些子弟死於這場戰爭的家庭雖然同樣的悲傷,但是卻沒有怨恨國家打這場戰爭。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犧牲不會白費的。
這時的大臣們才知道原來只要打仗能夠勝利,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恐怖。
其次,朝廷在這場戰爭進行的過程中驚訝的發現。好像這場戰爭為財政所帶來的負擔並沒有那麼嚴重甚至。
由於這些年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可謂是連年大豐收,即便是稍微遇到了些許災情,也並沒有影響糧食的生產。
更何況,隨著趙惟吉登上帝位。海外的殖民地開發開始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現在北美的土地上已經不止是新華城一座城池了,越來越多的新的城池不斷的在北美大陸的土地上被建立起來。
而且隨著對於北美大陸的深入探索,中央大平原正式的進入到了大宋的版圖之內,這片近乎有大宋整個國土面積一般大的平原被發現的消息傳回到國內的時候。一向穩重的寇準居然開心的留下了眼淚。
耕地面積不足自古以來都困擾著中原王朝,華夏這片土地哪裡都好,就是平地太少了,山地丘陵的混雜使得可用耕地其實是不多的。
但是有了中央大平原以後,只要好好的開墾,今後不知道能夠增加多少耕地。
因為基本上解決了糧食的問題,所以這次出戰的軍糧完全沒有為國內的存糧帶來任何的影響,甚至當楊延昭拿下了大同府以後要求朝廷往已經拿下的州縣增調糧食的時候,閣臣們想都沒想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