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現在叫做仙源縣,知縣歷來由衍聖公兼任,魯國被楚國滅亡後,楚國設置了魯縣。西漢時,這裡是宗室魯王的封地,亦稱為魯國。漢朝魯恭王劉余為修建靈光殿,曾拆壞孔子舊居,從夾壁中出土大量當時已失傳的春秋文獻。
劉余在魯國宮殿北牆和東牆一線修築新城垣,城池的面積縮小,四面各有兩門:南面保留周朝的稷門和雩門;西邊保留吏門,在其南新開麥門;北垣為龍門和閨門;東垣為齊門和章門。
東漢光武帝先後封劉興和廢太子劉強為魯王,沿用西漢魯城。三國和西晉時復設魯縣,為魯郡郡治,城垣再度縮小。隋代易名為曲阜縣,以「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而得名,屬兗州。宋真宗時曾改名為仙源縣。
孔子嫡系長支世代居住的府第就叫做衍聖公府,孔子去世以後至宋代以前長子長孫依廟居於闕里故宅,看管孔子遺物,奉祀孔子,稱「襲封宅」。歷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時,對其子孫一再加官封爵,賜地建府。寶元年間,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兼曲阜縣令,並新建府第,改稱衍聖公府。
雲崢此行的目的自然是衍聖公孔宗願。
孔子、顏回、左丘明、魯班這些人的出生地全部在曲阜,除孔子的家族之外,其餘三族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孔家從孔仲尼開始直到大宋至和元年依舊長盛不衰。其實雲崢還知道一些大宋人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孔家到了千年之後依舊是「中華第一家!」
中華向來是一個敬老的社會,除了女人之外大部分的東西都是越老越值錢,孔家何能例外,一個家族綿延了數千年,如果沒有一點獨到之處早就被歷史的洪流淹沒了。
皇帝之所以給孔家加封,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孔家在山東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但在大宋境內蔓延,在遼國占據的燕雲十六州同樣有效。
自石敬瑭之後,燕雲十六州的百姓唯一和大宋共同認可的人物就是孔子。這是雲崢通過這段時間搜集來的燕雲十六州的情報上敏銳的現了這一點。不過,皇帝好像也現了這一點,在今年開春分封爵位的時候,第一個分封的爵位就是衍聖公。天寶年間分封的不過是文宣公而已。一個聖字。就將孔家高高的捧進了神壇。
不過雲崢和皇帝的目的不一樣,皇帝想要籠絡天下士子的心,而雲崢的目的卻是想通過孔家籠絡一下燕雲十六州百姓的心。
一直以來。大宋君臣都認為燕雲十六州的百姓都在渴盼王師的到來如同麥苗在渴盼春雨,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遼國人在燕雲十六州施行的統治相對其他地方要溫和的多,因為這裡的百姓擔負著遼國七成的糧食產出,乃是遼國最重要的財賦之地和糧倉。
燕雲十六州百姓的生活要普遍好於大宋河北,老百姓就是這樣的,只要生活安定,有一口吃的,他們並不在乎誰是自己的皇帝,有關心誰是皇帝的功夫,不如考慮一下誰是自己家的村長。
雲崢和龐籍說起這事的時候,龐籍竟然說雲崢薄恩寡義,不該這樣去想那些生活在遼人鐵蹄下的苦難百姓,還興致勃勃的說一旦王師到來,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一定會紛紛揭竿而起呼應王師,他不認為遼人區區的一點恩惠就能收買那裡百姓的民心。
天知道他哪裡來的這些自信,要知道在大宋還沒有建國之前,人家遼國就已經建國了,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蔚、雲、應,寰,朔這十六州上的漢人已經在遼國的統治下歷經了百年,就算心中還感念自己是漢人,但是這些年和大宋長期作戰,恐怕也已經沒有多少歸屬感了。
雲崢比大多數大宋人都清楚的知道民心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世的香港,澳門回歸的何其艱難,就可見一斑。
大宋和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最厲害的還是開國君主,如果開國君主沒有完成的事情,如果留給後代,基本上就沒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當然,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治這兩個厲害到變態的皇帝不在這個序列裡面。
大宋開國執行的進攻戰術也是有問題的,宋代的統一戰略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北方這個難題,最後竟然半途而廢。「澶淵之盟」,更使中原處於長期被動局面。
大宋對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並無恩義,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