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崔呈秀聽趙和切中要害,直接問到鹽政的重點,崔呈秀嘆了口氣說道:「名師果然出高徒,賢弟這句話道出了現在鹽政的不足!」
崔呈秀就在西園的茶棚將鹽政的兩法來歷講了一遍,同時崔呈秀知道趙和水平不高,生怕這傢伙聽不懂,所以並沒有晦澀難懂的明代鹽政術語,而是翻譯成直白易懂的語言。燃字閣 www.ranzige.com
崔呈秀不愧是後世閹黨的領軍人物,這席話將開中法與折色法的不足與優點說個透徹,趙和聽得連連點頭。
開中法原理很簡單,就是當年天下經過元末農民戰爭,社會基礎已經被破壞殆盡,從富庶的南直隸運物資到邊關實在不合算,所以朱元璋利用農民的智慧想出了一條缺德主意,將朝廷不肯負擔的運輸成本轉嫁給商人。
朱元璋規定,商人可以運輸糧食到邊關,然後在邊關守將手中換取鹽引,接下來拿著鹽引去全國的鹽場買食鹽,在賣出獲利,這就是開中法的本質。
朱元璋的原意只是想節省一些運輸成本,將損耗轉嫁給那些商人,但朱元璋的這項政策恰好切合了市場經濟中最為重要的根本,那就是在經濟運行中社會各種資源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市場,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進而引導資源在各個部門和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政府不管運輸環節,只管最後誰運來糧食,所以一些商人很快抓住這一要點,招募人手在邊關屯墾,這樣既可節省運輸的成本,又滿足了邊關的糧食需要,所以開中法在明初真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當然所有好政策都一樣,沒有了具體實行人就開始變味。等強力皇帝朱元璋與朱棣死後,和事佬皇帝朱高熾上台後,那些勛貴們馬上發現了販賣鹽引是一條不錯的發財路子。所以這幫傢伙聯合戶部的官員,開始濫發鹽引。
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當供求關係打破後,馬上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當鹽引的數量多過當年食鹽產量後,鹽引的價錢就會大跌,很多商人被弄得血本無歸。
開中法到了弘治年間已經名存實亡,當時的戶部尚書葉淇建議實施折色法,也就是國家不在需要商人運糧去邊關,而是直接發賣鹽引,通過籌集白銀在糧食產地購買糧食。
這項政策雖然當年就收取了五百多萬兩鹽稅,但政府卻把運輸糧食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大家都知道國營企業僵化緩慢,明代也一樣,國家負責運輸糧食,這其中的套頭就多了。戶部在南直隸採買時需要收一次好處,運輸的官員需要好處,到了邊關那些管後勤的督糧道也要好處,最後真正的落到士兵手中的糧食十不足一。
當然如果只是糧食上有些損耗倒也能承受,關鍵是那些商屯沒了動力,也就慢慢荒廢了。邊關沒有了人口基數,在面對蒙古人進攻時壓力大增,這也是明後期對蒙古人採取守勢的主因。
崔呈秀對鹽政很有研究,這一席話將兩法利弊說的清清楚楚,趙和聽過後深感佩服。趙和在後世網絡上看過一篇為崔呈秀的翻案文章,雖然對崔呈秀舔的有些過了,但對這個老傢伙的能力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閹黨的首領名義上是魏忠賢,但老魏只是個不識字的流氓,讓他玩一些心眼到可以,治國就不要提了。所以閹黨所有治國理念都出自面前這個崔呈秀之手,當時朝廷全力打擊不法商人,特別是以東林為代表的江南資本主義,這些政策都是崔呈秀操刀,這才保證了風雨飄搖的天啟年間沒出現什麼大問題。
崔呈秀不愧是鹽政的專家,簡明扼要的將開中法與折色法的優點不足都講了出來,聽得趙和連連掉頭。
最後崔呈秀嘆了口氣說道:「當年葉尚書實行折色法也是無奈之舉,鹽引被勛貴大量倒賣,搞的鹽引貶值,很多鹽商拿著鹽引去買鹽都要排到三十年以後,所以朝廷才實施這個折色法,希望制止朝廷稅款的流失。可是這種稅法變革絕對不能搞一刀切,折色法倒是解決了朝廷收入問題,但邊關怎麼辦?大量商屯停辦,讓邊關的壓力大增,現在看來葉尚書的折色法實在得不償失!」
趙和聽崔呈秀這麼說也十分贊同,他來自後世,經歷過那場不亞於王安石變法的改革開放,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改革開放卻成功了,背後的原因正是王安石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