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有僚那點小心思,在高務實面前實在不值一提,他無非就是希望高務實如同大明許多官員那樣好大喜功,一聽說南掌王的女兒、兒子前來求援,馬上得意忘形地去投入到這個「興亡繼絕」的豐功偉業中去。
但是很顯然,高務實不是那樣的人。
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他連安南都還差了兩口才能吞下,現在怎麼可能學習**好榜樣,跑去幫南掌人復國?
那來的一對姐弟是南掌王的兒女,又不是他高務實的兒女,他老人家犯得著麼?
不過,阮有僚提到的那位「白象王勃印曩」,卻引起了高務實的高度關注。
白象王勃印曩這個說法高務實不是很熟悉,但他很熟悉此人的另一個名字:莽應龍。
此獠是緬甸東吁王朝的第三任國王,其在位期間確立了緬甸在中南半島的霸權——除了葡萄牙人勢力範圍內的馬來半島和安南之外,整個東南半島都匍匐在他的淫威之下。在後世的歷史上,他與阿奴律陀、雍籍牙並稱「緬甸三大帝」。
此人不僅統一緬甸,滅亡了初創時連強大的蒙元鐵騎都無法戰勝的緬甸阿瓦王朝,然後東進,掌控了蘭納泰、阿瑜陀耶(泰國)、瀾滄(寮國)等地。
但他最讓高務實忌恨的,還是他對雲南的覬覦。此人花了多年時間,四次出兵北上,把大明在雲南的「外藩」一一剪除,而大明一方面由於地方官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方面忙於內部改革,一直沒有對莽應龍有足夠的重視。
萬曆七年時,莽應龍第四次北上剪除明朝外藩孟養,高務實曾給郭朴提到此事,但郭朴也沒認識到莽應龍的實力已經達到極盛,只把他的作為當做外藩土司之間的爭鬥,讓雲南巡撫饒仁侃派使者宣諭莽應龍,結果此時的莽應龍已經根本懶得回應了。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高務實才想辦法提前把劉綎塞去了雲南。
換句話說,高務實去年就已經在開始準備應對歷史上的「明緬戰爭」。
歷史上的這場明緬戰爭,大明在「萬曆三大征」爆發之前一直是處於優勢的,尤其是劉綎、鄧子龍到達雲南後,大舉征緬,大敗莽應里(當時莽應龍已死,莽應里是他兒子),「糾合諸夷,歃血威遠營,」取得決定性勝利。
但是莽應里勢力並未徹底剿滅,劉鋌清醒地認識到「疆宇雖已廓清,莽酋酋然肆大,若不亟加剿滅,終為禍根蔓延」。所以應該乘勝進討,「俟蕩平之後,另圖改土設流,平定之餘,更宜築關建堡,設大將旗鼓,以控制要衝,立諸司衙門而相為犄角。隨行屯田之策以足食,而財可使富,保障堅於來形;又練土著之丁以足兵,而力可使強,邊境幾無患。……滇南之安,永保萬世無虞矣。【無風註:出自劉綎《平麓川露布》。】
但是,歷史上的劉綎跟他老子劉顯一樣,在朝中沒有說得上話的文官做靠山,其籌謀根本不為朝廷所重視,朝廷不僅沒有給予支持,反而在萬曆十五年將劉綎調離。
劉綎一被調離,西南局勢立馬就壞菜了。萬曆十六年,劉綎前腳剛走,緬甸立刻興兵,攻占了孟密宣撫司。
然後緬甸坐等明朝反應,結果到了萬曆十八年,明朝什麼反應都沒有,於是緬甸按捺不住,出兵攻破孟拱、孟廣。再然後,明朝方面本來又把鄧子龍調回雲南準備反攻,但沒多久就爆發了萬曆三大征,雙方便陷入了拉鋸戰。
一直到萬曆三十四年,因為三大征打空了國庫,也打空了內帑,萬曆帝又和朝臣持續冷戰,再也沒有精力去管雲南的幾個外藩,那些近兩百年來一直安於做大明外藩的地區,就此全部被緬甸占據。尤其是孟養、木邦兩個大宣慰司的丟失,讓大明在西南大失威望。
這場打了幾十年的明緬之戰,在後世被人說成是「連戰連勝,失地千里」,高務實每每讀到此處,都是慨嘆不已。
而這場仗,雖然後期主要是與莽應里在打,但真要算起來,應該從莽應龍時代開始算才對。當年的高務實雖然知道明緬之戰,但目光主要局限在雲南和緬甸兩地,卻忽略了整個東南亞的局面,現在他人就在安南,又忽然有南掌國的公主王子前來求救,突然之間就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
憑什麼我大明就只能在雲南一線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