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的破制度,高務實目前還沒法子改變,不過既然問題主要出在錢上面,高務實覺得這就專業對口了——本按的特點就是善於解決錢的問題!
其實廣西地方一直都是出了名的地薄人窮,難以供養大批軍隊。很早的時候就有官員表示:「今海內稱瘠土當多事者,則孰過粵西」,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地貧人稀,不具備發展農業經濟的基本條件。所謂「嚴壑交錯,水脈不生,無可耕之地也;谷菁孤險,鳴犬不聞,無可耕之民也。為郡者九,不當東南一二郡也;為邑者七十有七,不足當東南一二大邑也」。
其二,交通閉塞,不利於經濟發展。「萬山盤錯,道路孤遠,三江夾出,舟楫艱難,今日報劫路,則道路塞;明日報劫江,則舟楫艱難」。
其三,戰事頻仍使地方財政進一步惡化。「某處議雕剿發,其處議夾剿,日所需於軍餉者紛如也……此執事之所謂,用之必不可不足者也,賦必不可加而又不可不加,用必不可不足而又不能足,為粵西籌者自古難之矣」。
相比較而言,廣東和湖廣的經濟實力就明顯強於廣西甚多,以弘治十五年三地耕地數和所納夏稅秋糧為例,廣西田土約9萬頃,夏麥3380石,秋糧436987石;湖廣田土約21萬頃,夏麥130910石,秋糧2036995石;廣東田土約26萬頃,夏麥6007石,秋糧1018337石。
而且這還是弘治十五年的數據,到了高拱清丈田畝之後,這個差距就更大了。
比如說湖廣清丈之後,田畝增加了足足55萬頃,翻了兩倍還多!
廣東雖然沒有這麼誇張,卻也增加了9萬多頃,相當於增加了一個廣西!
可是廣西清丈之後增加了多少呢?769頃……
你沒有看錯,廣西清正田畝只增加了不到800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是硬體差距啊,而且是巨大的差距啊!【無風註:以上數據出自《明實錄》。】
人家湖廣的田地高達近80萬頃,是廣西的9倍,這個糧食產能的差距怎麼補?
人家廣東的田地雖然只有35萬多頃,卻也是廣西的4倍,而且廣東商業和手工業更是遠比廣西發達,特別是在開海之後,光是廣州港口的「進出口稅」一年就超過了十萬兩,廣西拿什麼比?
劉堯誨之所以願意拿廣東的錢來補貼廣西,也正是因為廣東的財政收入逐年提高,現在不差那點錢了,所以他這個兼任著廣東巡撫的兩廣總督也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展示一下他的大度。
可是老話說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廣西拿了廣東的錢,廣西巡撫在自家地盤上說話的底氣都變得不足起來。八寨地區是設置流官還是設置土官,本來明顯屬於廣西本省的行政事務,可是現在劉堯誨偏偏就能插手干涉,這難道不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所以,廣西要想說話硬氣起來,首先得把這個窮帽子摘了才行。不說什麼跟湖廣和廣東去比,可最起碼也得混個自給自足啊!
對症才好下藥,現在症找到了,高務實作為廣西巡按,在巡撫病重基本不能理事的情況下,必須要考慮怎麼下藥的問題了。
送走姜忻和倪中化,高務實開始進入「產業思考」。
之前在思明府的時候,高務實只考慮了怎麼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桂西、桂南的土司,還沒有站在整個廣西經濟發展的高度來考慮問題,而現在則必須給廣西做一個通盤考慮了。
農業方面,尤其是糧食方面暫時似乎沒有什麼好法子,沒有土豆、玉米、番薯這三大高產農作物,高務實頂多能想到後世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間種」、「套種」、「輪種」這些方法,但這一來要有大量人手去教,二來還要地方官員包括土司的大力宣傳和配合,估計就算高務實下定決心要搞,看到正經成效也得是三年以後的事了。
所以這事急不來,畢竟農業發展就好比武俠小說裡面的練內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只能慢慢來,穿越者也沒法拔苗助長。
那麼,工業呢?或者說手工業?
以廣西現有的條件,能搞什麼大工業,或者大規模的手工業嗎?好像也挺困難,主要是廣西在高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