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

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

    是臨淮侯還是魏國公出任南京守備勛臣這種事情,說實話高務實一點也不在乎。因為南京三大巨頭,真正管事的南京兵部尚書,代表皇帝監督南京眾官的,是南京鎮守太監,至於南京守備勛臣,其實大多數時候也就是掛名而已。畢竟南京治下的勛貴比起北京勛貴來說,只有更爛,絕無更好,這一點看看當初倭寇肆虐時南京及周邊衛所兵的表現就知道,根本不用對他們的戰鬥力有半點指望。

    南京守備勛臣當然也不是只能管理那點衛所兵,實際上還對「客軍」有一定的制約能力,譬如劉顯當時鎮守狼山,就屬於南京直接分管的四川籍客軍,他需要仰仗南京方面協調調度、後勤補給等,所以南京守備勛臣在名義上也是他的上級,如果剋扣他的補給,他也是很難受的。更甚一步就是像徐鵬舉這樣,直接向南京兵部告刁狀,說他不聽調遣、為非作歹等,一般而言南京兵部會給南京守備勛臣這個面子——畢竟人家是上級,也是自己的同僚不是?

    但南京守備勛臣平時的「功能」也就僅止於此了,除非高務實現在突發奇想要去南方圈地,其中涉及了衛所下轄的地區,那倒是南京守備勛臣有權力協調甚至拍板的,否則他沒有絲毫用得上人家的地方——既然沒有利用價值,當然也就不會在意。

    不過,李宗城既然代表李言恭眼巴巴的靠上來,高務實也不會故作清高的拒之門外,擺出一副我三伯做事完全是公事公辦,誰做南京守備勛臣,朝廷自會從大局考慮的模樣來。

    不言利,只言義?那是腦子有毛病,絕非他高侍讀的風範。

    高侍讀的風範是,沒有利益,創造利益也要爭取。

    南京守備勛臣能創造什麼利益?

    嗯,短期利益好像真的很難找,倒是長遠利益可以好好規劃一下。就譬如說剛才提到的圈地——南京,或者放寬泛一點說東南諸省——衛所占地是很多的,其中田地當然不少,但更多的其實還是一些爛七八糟的「爛地」。那些地放在一群丘八大爺手裡根本創造不出什麼價值、什麼效益,更別提這群丘八大爺現在兵不兵、農不農、工不工、匠不匠,簡直是一群四不像。

    但實際上呢?這些所謂的爛地,在高務實的眼裡,有很多都是極具價值的。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礦山和海港。

    衛所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礦山,這些礦山有些已經或者甚至早就有了開發,而更多的則是完全沒有開發。即便是其中被開發了的部分,開發程度也是極地,在高侍讀眼中,那種開發水平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稀爛。

    用腳指頭都能知道,這群衛所大爺又不會做生意,挖礦的直接原因,在早年僅僅是為了滿足衛所武備所需——譬如開鐵礦冶鐵製造武器盔甲這種。後來衛所越來越爛之後,武器裝備也沒有什麼興趣搞了,很多礦就隨之廢棄,個別交通條件和開採條件都比較好的礦,則被他們挖來直接賣錢,創造衛所收益了——當然究竟是給衛所集體創造收益,還是為部分衛所軍官創造收益,那真是懶得多說。

    這種零打零敲的低層次開採,在高務實看來,完全是暴殄天物。作為一個後世主管過一地經濟的小幹部,他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管理層面很低,但架不住思維超前了幾百年,對於區位優勢」、「核心產品」、「系統工程」、「產業鏈」之類的詞彙總是深有體會的。

    要是他有足夠的權力和財富,他就可以把後世馬鞍山附近搞成鋼鐵中心,在蘇州那樣的地方搞時尚高端服裝和布料出口產業,在松江搞造船工業和國際貿易港等等,不一而足。

    但眼下,搞這些東西都還只是奢望——好聽一點叫遠景規劃,沒有那樣的條件支撐他去實際操作。

    大明實行南北二京制,南京乃是留都,甚至在理論上而言,應該算是正式首都。這也是崇禎煤山上吊之後,大明很多文臣不肯死在北京,反而跑到南京殉節的原因之一。

    南京留都,擁有除皇帝本人和內閣之外全套的朝廷機構,皇宮和六部、都察院等,都是一直保留並且實際啟用的(當然皇宮由於沒有皇帝,只是處在低層次保養維護狀態)。

    之所以總說南京三大巨頭,是因為南京留都的特色守備制度,它實際上分為內守備和外守備以及參贊機務。

    



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  
雲無風推薦:  宦海龍騰  東唐再續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隨機推薦:  無武江湖  董鏘鏘留德記  路人甲穿越記  鹿覓仙途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