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年關,戶部的府庫早已經處於只出不進的境況,沒有人能相信高司徒在這種時候還能變出錢來,京師百官都已經做好了雜項折算從明年再開始實施的心理準備。
要怪高務實麼?好像也怪不得,畢竟戶部有多少銀子大家心裡都有個大概,拿不出來就是拿不出來,換了誰去做這個戶部尚書都一樣。
至少高務實敢推出雜項折算取消這個計劃,就已經是開大明二百年風氣之先了。哪怕今年來不及辦,明年也肯定能辦成。對於高務實的理財能力,別說實學派和中立派,就算心學派官員們嘴上不承認,心裡其實也是肯定的。
然而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接下來的事情讓他們目瞪口呆。
次日午前,剛剛主動面聖的高司徒從宮裡一出來,就宣布今年的雜項折算按原定計劃全面取消,不會以米麥沖抵。所有雜項折算全面按照白銀折算,文武百官今年的最後一筆俸祿便按照白銀、米麥、布帛三項固定比例發放。
消息一出,京師震動,所有文武官員彈冠相慶,互道恭喜。但在歡喜過後,大家又不得不好奇,這銀子從哪來的啊?
昨日召對的時候不都還商討著提高米麥折算來進行補償嗎?甚至連皇上都不得不拿出三十萬石內帑存糧,怎麼一天過去事情就大變樣了?
皇上的沖抵折算也不掏了,戶部也好像忽然有錢了。咋地,就一晚上時間,戶部是發現了一座大金山嗎?
戶部還真的發現了一座大金山,不過戶部只是「有」而不是發現,因為按照高務實的表述,這座金山是京華發現的。
天然鹼礦,這個詞大家根本沒有聽說過,京師官員們只知道口鹼,而那玩意是出自土默特的鹼湖。
原來天然鹼居然還有礦石類型的?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長見識了。
高務實與皇帝商議的結果是,大明朝廷作價二十五萬兩白銀,將高務實提到的桐柏縣安棚和吳城兩地「可能產區」打包賣給京華。如涉及當地百姓遷徙等事,由京華適當出資、當地衙門安排說服。
這下子,京師官員都沒話說了,惟獨一點讓他們比較奇怪:這個天然鹼礦這麼值錢?
二十五萬兩白銀,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就桐柏縣那個地方,田賦一年不過千餘兩,其中能上繳戶部的更只有可憐兮兮的三百多兩銀子,現在不過賣了兩個礦區,竟然能值二十五萬兩?
啊這……作價成田賦繳稅的話,那可是相當於要繳兩百多年啊!
而且按照高務實表示,這其中大概需要遷徙的地區還並沒有太多良田——因為那些地方鹼含量太高,種田的效率本來就奇差無比。而且從地形而言,桐柏縣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田地本來也不多。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但凡不能種田的地方都是爛地,所以這簡直就是爛地撿錢!
「國有資產嚴重損失」大家都不會這麼想,反倒很懷疑京華斥巨資買這麼兩個鹼礦會不會虧本,或者說要多久才能回本。畢竟,高務實有錢是有錢,但這玩意你也總得考慮個回報率不是,萬一要幾十年才能回本,似乎……也不是很划算,只能說高務實這波又是破家為國了。
其實這個擔憂,高務實面聖的時候朱翊鈞就提出來過,他一聽高務實的來意就以為高務實是打算「破家為國」,借京華之手撐起這次支出,根本沒有考慮什麼回本、盈利之類的事。
不過其實大家都擔心錯了,京華必不可能虧本。換做其他任何勢力去搞這兩個礦都可能要虧,或者要很久才能回本,但京華不會。
天然鹼這個玩意兒,大明民間的用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很少。在京華搞出香皂之前,最多的用法就是食用——做包子饅頭之類有需要,所以從飲食習慣上決定了北方用得多,而南方用得略少。
香皂問世之後便有所不同,京華成了民間需求之外的又一個大主顧,算是給口鹼多了一條銷售渠道。但即便是此時,口鹼的生產量也是跟得上的——畢竟鹼湖嘛,差不多是直接拿車裝就可以了,以目前大明的用量,還威脅不到鹼湖本身的年生成量。
不過高務實卻不擔心河南的天然鹼礦開發會導致鹼過剩,除了他規劃中的薩摩玻璃產業所需之外,用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