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才和劉平商量完南洋皇莊的一些事,外頭傳報說內閣諸閣老覲見。可能是八萬頃良田的好消息帶來了好心情,朱翊鈞面帶微笑地在西暖閣接見了眾輔臣。
閣老們此來不為別事,正是為了剛才在內閣吵得沸反盈天的兩件事:是否現在撤軍;是否接受朝鮮內附。
這兩個問題其實都能再細化一下。比如是否現在撤軍,假如回答是撤軍,那還好辦,但如果回答是不撤,那就要再問一問:大軍留在朝鮮是打算做什麼?是要繼續進攻倭國本土,還是要從此駐防朝鮮?
倘若是要繼續進攻倭國本土,那麼就得問原先的後勤運輸線是否需要調整,如何調整?現有的兵力遠征倭國是否夠用,若不夠又該從何處調撥?大軍征戰日久是否需要輪替,何時輪替,以何處之兵來輪替?戰勝的獎賞是現在就「結」,還是等打完倭國本土再「結」?
倘若不是要進攻倭國本土,而是要留在朝鮮,那麼就要問一問,協防朝鮮需要多少兵力?亦或者說將來在朝鮮再搞出一個班軍制度,從全國各地徵調人馬輪番戍朝?
又比如說朝鮮內附的問題。倘若不同意的朝鮮內附,那也就罷了,大概有兩種選擇。其一是徹底放手,也就是大軍撤回國內,朝鮮一切照舊;二是留駐部分軍力,這就可以參考上述安排。
倘若同意朝鮮內附,這個問題就更複雜了一些,其中至少包括如下幾條:
其一,朝鮮的行政體系該如何搭建。這裡包括是否在朝鮮建立布政使司,是否設立都司或者行都司,是否需要設置單獨的總督、巡撫——說起來,巡撫似乎應該單獨設置,但總督是否要由薊遼總督兼任?
其二,朝鮮王李昖應該如何安排。朝鮮國王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按照大明的禮儀制度,他在大明國內的地位並不是類比親王,而是類比郡王。親王、郡王的嫡庶子孫都有「視一品」或「視二品」,但他們本人都是超品,且成年必須之國。[註:之國,前往封地。]
李昖當然是成年人,那就意味著必須給他找個地方之國,換句話說得先給他找塊郡王級別的封地。
朝鮮三千里江山,換來大明最多一府之地,這買賣對於大明來說當然很划算,何況大明的王爺們現在並沒有真正的封地管理權,相當於大明只需要給李昖找一塊相應的食邑。那麼,這封地究竟安排在哪,內閣需要作建議,皇帝則需要聖裁。
其三,朝鮮臣子在內附之後怎麼辦。朝鮮兩班,武將也還罷了,那文官與大明看似選拔規矩相當,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大明要考個進士那是真的難,因為就算你爹是閣老,由於進士考卷會公布天下,所以也很難作弊——某種程度上來說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是監督者。除非你事先得到了考題,那倒有機會提前準備好文章。
然而按照規定,會試考官是皇帝臨時任命的,這些考官們在接受任命之後,立刻就要進入禮部指定的地方與世隔絕,然後商議出題目報呈皇帝。
接下來,凡是涉及決定題目和印發考卷者,理論上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所有人都要與世隔絕,直到開考總而言之,有一大堆相應的規定讓人難以舞弊。
而且在這一基礎上,朝廷對仍然可能出現的科舉弊桉也都極其重視,像原歷史上張居正那樣,能給兒子安排三甲名額的情況幾乎可以說絕無僅有——畢竟人家自己也說了嘛,「吾非相,乃攝也。」
然而朝鮮兩班中的文官就不同了,雖然看似也都出自科舉,其實有各種各樣的辦法讓他們輕鬆考取。這些事前文有述,就不再贅言。
這樣的文官,在大明朝廷的文官們看來自然是不足取的,但是考慮到朝鮮剛剛內附,為了穩定考慮,這些人一時肯定還得先用著。那麼,如何任用,任用到什麼時候,就都需要仔細商議了。
其四,朝鮮上層雖然大多都通漢文,可是下層百姓卻不然,這一點肯定是需要改變的,但如何取改卻是個難題,同樣需要議論出個章程來才行。
總而言之,林林總總許多事,每一件都是需要好好商議的。畢竟大明並沒有統治殖民地的傳統,朝鮮一旦內附,那也肯定是按照本土來對待,各種規章制度的施行都不得不慎。
得虧了朱翊鈞現在這會兒心
第281章 朝歸倭附(卌二)內閣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