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艷陽高照,碧空如洗。
護城河水融化冰霜,湛藍清澈地流著。
白底紅字的「遼王」、「楚王」、「秦王」、「晉王」、「周王」、「淮王」、「榮王」、「吉王」等三十六輛懸掛王旗的王車,緩緩駛來,十分醒目。
一字排開,侍衛的兵都釘子般在車邊上站著,他們的對面,是朝廷的文武百官。
正陽門。
四門、三橋、五牌樓!
箭樓城台高四丈,門洞為五伏五券模樣。
開台城門正中,是內城九門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
群臣分文武,在御道兩旁站著。
十二面大明龍旗由御林軍手舉著,十二盞宮燈由司禮監太監手持著。
裕王朱載垕從門洞走出,遠望著了逐漸停止的王車,冷著聲調,道:「奏樂!」
聲隨令起。
城門樓上,漱芳齋的樂師,奏起太平樂。
雄渾而威嚴的樂聲,傳之極遠,身著王服的諸王不約而同地掀開車簾,從王車走下。
從十幾歲的少年,到七八十歲的老年,親王們各有各的風采,氣象萬千。
遼王朱憲望著這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的城樓,箭樓,頓生感慨,皇帝居處,就是比親王居處場面大的多啊。
站在他身旁的,是楚王朱英,眉頭微皺道:「遼皇兄,你聽,這奏的是什麼樂?」
這怎麼聽,都不像是太祖高皇帝為諸王回京所親制的凱旋樂啊。
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分封諸王,命藩王衛國戍邊,以藩王回京,為凱旋而歸,遂制凱旋樂。
儘管成祖文皇帝靖難登基後,削親王藩衛,封親王於內地,不盡如太祖高皇帝之意,但凱旋樂,卻始終未變。
這從正陽門上傳來的樂聲,大銅角、小銅角、金口角、鈸、管、笛、簫等諸樂之聲,都與定製不和。
諸王聽著有些發懵,也覺得有些不對勁,交頭接耳間,有了些許騷動。
「像是《太平樂》。」遼王不確定地說道。
一時間,諸王的騷動更大了,《太平樂》,這可是只有皇帝回京才能用的御樂。
其他人用,包括親王在內,都屬於僭越。
雖然知道聖上突詔諸王進京,其意不善,但這還沒進城,就設下了套在等了,未免也太心急了些吧?
到底是少年人,耳聰目明,楚王手指著大明龍旗和宮燈,道:「遼皇兄,龍旗數和宮燈數也不對。」
遼王和諸王連忙去數,臉色越發難看,「旗是十二桿,燈是十二盞,這都是皇上回京才用的禮數,陣勢不對,都不要動!」
太陰險了!
這要是諸王沒有防備,聽著太平樂,迎著十二之數的大明龍旗和宮燈走過去,那就立刻犯下僭越大罪,殺頭都是輕的。
諸王不往前走,裕王朱載垕率趙志皋等一干文武則往前相迎,在橋頭處,高聲道:「朱載垕奉旨率有司官員,恭迎諸位親王進京。」
說著。
朱載垕率先跪倒。
趙志皋等一干文武跟著跪倒。
這不必多說,也是皇上回京時才有的禮制。
遼王揮了個手,讓侍衛統領上前,對裕王恭聲道:「諸位親王有話,禮制不合,不敢過橋!」
裕王打了個手勢。
趙志皋代禮部官職,指揮道:「攏下四面龍旗,取下三盞宮燈,改奏凱旋樂!」
見此情形,諸王逐漸放鬆了警惕,遼王、楚王招呼著一眾皇兄、皇弟共同過橋。
看到這一幕,裕王笑了,趙志皋也笑了,一眾通曉禮制的文武百官也都笑了。
內閣。
高拱、胡宗憲、李春芳、陳以勤聽著正陽門前發生的事,神情俱是發生了微妙變化。
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訓》載有明文,凡親王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
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