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下午,平樂府的山間依舊吹著西北風,太陽在雲層里時隱時現。
位於西邊丘陵地帶的大片吳高軍的人馬,正在緩慢地後撤。兩軍從昨天就進入了對峙狀態,卻只在漢王軍前衛那邊、發生了一陣規模不大的激戰;而眼下敵軍主力又開始後退了。
朱高煦身邊的幾個部將,立刻爭先恐後地請命追擊敵軍!
但朱高煦毫不猶豫地搖了搖頭,說道:「這次的景況,與之前追擊薛祿軍的形勢相比,截然不同。此地的地形起伏不定,不利於大軍展開快速推進;吳高也沒有把大軍主力聚集到一塊兒。況敵軍未經失敗,士氣戰力未損,若是咱們急著追擊,必定會遭敵軍主力反擊。」
吳高軍的兵力,人數遠遠超過朱高煦的人馬;漢王軍下山便會失去地利,大戰的勝算並不大。
而敵軍這種有序緩慢的撤退,朱高煦若以部分兵力追擊是沒有效果的。
吳高在反擊時,極可能憑藉優勢兵力進行迂迴包抄;到那時候漢王軍只好去援救前鋒,戰役規模便會不斷擴大,最後演變成決戰!
朱高煦無法控制近六萬人大軍的所有事,他只能觀察到大概的情況。可是迄今為止,他尚未看到任何能占便宜的因素;整個戰役也缺少一種讓他產生信心的誘因。
如同攻陷成都城那次,蜀王府的護衛大將萬權,便是讓朱高煦產生信心的誘因;他至少看到了獲勝的可能性……
視線內大片敵軍正在緩緩遠離,漢王軍各部仍按兵不動,大伙兒便漸漸有點鬆懈了。周圍的武將們議論紛紛,四下里說話的「嗡嗡嗡」響聲也愈發明顯。
朱高煦頭上的鐵帽帽檐往下壓著,以遮擋從雲層里出來的刺眼陽光。他坐在馬背上沒再吭聲,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
他先想到的,是樂川水上正在架設的那道浮橋。
要在半天時間之內、勸服陳知府拒絕架橋,朱高煦一時間卻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法子。因為那個知府派人來致歉,顯然還沒到投降的程度,否則為何連印信也沒有?陳知府只是擔心官軍大軍會撤走,所以才臨時想留條後路而已。
即便知府陳用晟投降了漢王軍,吳高還是有辦法西渡樂川水。那條河太窄了,渡口所在的水面更窄,實在不是能阻擋大軍的屏障,渡河無非是時間問題……
平樂府城北的樂川水渡口,由幾段很窄的水面組成。只要有足夠的船和木板,架橋很快。
朱高煦估摸著,如果陳用晟不敢在官軍大軍的監視下違抗軍令,那浮橋在今天之內就能架好。吳高軍便很可能連夜西渡樂川水。
若欲趁機攻打吳高,漢王軍只能夜襲。大規模夜襲無疑相當冒險,何況是對付吳高這種人。
以朱高煦與吳高多次交手的經驗,覺得此人有時候會怠誤戰機,但從沒有出現過大的疏忽和紕漏。如今兩軍近在咫尺,吳高必定會想盡辦法防備的。
一時間,朱高煦有種無從下口的感覺,就像啃一隻核桃。不過還是因為他的兵力太少了,否則眼前就可以趁勢追擊,徑直在西邊那片丘陵地上決出勝負。
朱高煦忽然開口道:「還得用水泡一泡,才有辦法下口。」
諸將停止了議論,紛紛側目疑惑不解地望著他。
朱高煦回顧左右道:「要想辦法先削弱吳高軍,然後才能擊破。」他稍微停頓了一下,終於下定決心道,「傳令各部,就地在山上紮營。今日大伙兒歇了,以好養精蓄銳!」
因為朱高煦親自帶兵打仗,幾乎還沒敗過,所以軍令很少被人質疑。眾將紛紛應允。
朱高煦的目光投向趙平,說道:「趙副將軍麾下的人馬在北坡;此後大軍將向北行軍,你的人馬便是前鋒了。你帶著前鋒和輜重隊從山上往北邊下去、再往西走,那裡還有一處樂川水的窄水處;你們在那地方架舟橋,明晨五更之前,務必架好!」
趙平抱拳道:「末將得令!」
朱高煦想了一會兒,又回顧左右說道:「廣西各地官府,之前都奉了偽帝的詔命;那吳高的軍需補給、必定主要依靠各府縣城池。上午平樂城的陳知府派人來,透露了給吳高準備軍糧的消息,於是我猜測敵軍可能有點缺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