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眾人離去,倪元璐輕聲道:「殿下,此輩背離宗主,得罪天下士紳,以至於掀起李倧發動政變死在此處,委實罪有應得。如此算起來,亦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了。」
「哈哈,汝玉總結得精闢啊。」朱慈烺聽倪元璐的形容頓時笑了起來:「大明為****上國,可不僅僅是從刀兵上爭來的名位,更不僅僅是因為每年朝貢的賞賜。與武力一樣重要的還有大明的軟性力量:文明,是儒教。儒教傳揚四海,朝鮮為我大明藩屬,儒教自然也是根深蒂固,士大夫奉五倫為正論,視大明天子為君為父。李琿對於明清戰爭的形式是判斷對了,也意識到了朝鮮本身的嬴弱,試圖組建強大軍隊。但其『不背明,不怒金』之策就是一個牆頭草,兩邊被出氣啊。眼下就是說其不義或邪論,至朝鮮王朝滅亡,也無人會提出異議。據我所知,其在位最後的5年裡李琿完全孤立,群臣不分黨派對李琿群起而攻,甚至表示寧得罪光海君也不願得罪明朝。李琿背叛大明,又與士大夫交惡,同時失去這兩股支撐朝鮮君王王權的力量,他被廢,也就是個時間的問題了。」
「這也是殿下來看這裡的起因吧。李琿的例子,便是他接下來工作的核心。」倪元璐將這句話放在心理,沒有說出來,而是低聲道:「殿下所言,臣牢記在心。」
「大軍跨海遠航,千辛萬苦難以計數。所以要一口氣遠徵到朝鮮這風險太大了,濟州島有些基礎,我們會以這裡為轉運中心,成為一個跨海遠攻的支點作為風險的緩衝。但朝鮮戰役不能慢,所以我命你為大明全權特使出使朝鮮,將我的意思傳達過去,先看看李倧打算怎麼辦。」朱慈烺想到這裡,忽然朗聲道:「興強兵,伐不義。此乃順天應命!若違背天命,便是粉身碎骨,李氏朝鮮至此天傾地覆,再不存在!」
「是!殿下!」倪元璐心潮澎湃。高聲應和。
他明白了朱慈烺胸中的韜略。
用李琿的例子當然就是要來敲打李倧。眼下朝鮮國內已然投降清朝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儘管朝野之中還有一部分力量親近大明,就連李倧被清人打進來的時候也不斷想著大明援兵。但顯然,此刻朝鮮已經倒向了清朝陣營,其內部親清派經過十數年耕耘已經不斷壯大。
大明對於朝鮮而言固然有兩場戰爭沒有盡義務。但眼下的強硬卻不代表是傷害,反而是對那些依舊心向大明的仁人志士之鼓舞。
若倪元璐此去雖然是打著質疑李倧政權合法性的名號去的,但誰都知道是為了逼迫朝鮮回歸明朝陣營。
若是答應,朱慈烺的炮口自然可以調轉向清軍。
若是不答應……
倪元璐看著李琿的墳墓,心道:「那李倧便可以多想想,自己的結果就和這李琿的結局一般無二了!」
……
倪元璐走了,朱慈烺卻是站在濟州島上,不住地朝著東北邊的方向眺望:「那邊,就該是日本列島了啊。日出東方,有一大島。世傳為瀛洲。更是當年興起倭寇的地方,現在政局也漸漸穩固了,經濟也不錯了。」
此刻的日本已經到了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也就是四十年前,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並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於大坂之戰中滅了豐臣氏,在江戶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
伴隨著政治安定,此刻的日本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昌盛。
幕府藉由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與武家諸法度駕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因參勤交替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戶與其領國。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又通過禁止基督徒經歷島原之亂並完成鎖國政策,只進行少部份在長崎出島與荷蘭和中國的交易。和李氏朝鮮則透過朝鮮通信使維持關係。
距離朱慈烺所在時代更僅一點的則是元和九年,也就是二十年前,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其任內完善鎖國政策。只開放長崎作為對外港口外,除荷蘭人和中國人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原定歷史上,兩年後的中國就步入了清朝鎖國期,所以中日實際意義上已經斷絕來往。
當然,眼下的中國還是大明,又有了朱慈烺這個皇太子,結局顯然是不一樣
第九十一章:北征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