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裡,朱慈烺起了個大早。 一邊笑著與眾人打著招呼,一邊去了勤政殿。裡面,吳甡與高名衡等官員已然齊聚了。
朱慈烺拱手朝著眾人賠了個不是:「讓諸位愛卿擔心了,是朕的不是,朕過意不去,一早就過來賠禮啦。」
一干大臣們見此,哪裡敢大刺刺地接下來,紛紛起身道:「陛下言重了……」
「臣等一片赤誠之心,陛下知曉,臣等就心滿意足了……」
「都是臣等應該做的……」
……
吳甡與高名衡等大臣們見朱慈烺這般,面上當然不敢接話,但見朱慈烺這個態度,心中都是紛紛熨貼的。
至少,這說明朱慈烺不是正德皇帝那種完全溝通不了的人。
一念於此,場內氣氛一派歡暢。
眾人在勤政殿裡匯合,享用了朱慈烺御廚班子裡提供的早膳,隨後便都開始拿起了行程單子開始看接下來的行程安排。
說起這個安排,其實也是愁白了眾人的頭。
不管是大明的官員們還是朝鮮的博學鴻儒門,聽見國事訪問幾個字都是滿頭包,迷茫又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畢竟,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先例的事情。
甚至,要仔細說起來,上一次來自中國的皇帝抵達朝鮮半島的時候,還是當年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呢。
雖然高句麗與而今的朝鮮國不是一個概念,但的確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安排。
對此,朱慈烺其實也是心中不怎麼清楚。但是,好歹後世注意過相似的新聞,總算把思路確定了下來,至於其他細節,自然有兩國有司官員自己忙活去。
至於大明這一邊負責的大臣們如吳甡、高名衡以及陳貞慧等人會不會愁白頭,那就不是朱慈烺應該關心的範疇了。
他總歸是相信自己大臣能力的。
而最後,結果也的確是讓朱慈烺頗為滿意。於是乎,在東方這片在後世被歐洲人認為愚昧落後的土地里,竟是先一步西方成長出了現代化的外交禮儀。
國事訪問的規範禮儀最主要的就是歡迎儀式。
歡迎儀式其實是昨天已經完成了一半了,就是昨天國王李亻宗親自出城迎接。只是,朱慈烺自己耽擱了時間,眾人入城以後,草草見了文武百官道路兩旁的百姓就天黑了。也沒來及進行下一步的歡迎儀式。
為此,朝鮮人倒是自己挺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一步是奏國歌並檢閱儀仗隊。當然,還有奏響禮炮。國歌好辦,這麼大一個國家,選幾個樂手並不難。就是此前大明定下來的國歌都是些讓朱慈烺大為感慨審美的雅樂,古風是有了,觀賞性就夠嗆了。
至於朝鮮的軍力如何,眾人自然都是心知肚明。為此,隨同鳳林大君回來的還有6軍學校的幾名資深教官。
大明直接提出了手把手教儀仗隊的意願。
雖然大明的善意很明顯,表達理解都毫無疑問。
但顯然,小國也是有尊嚴的。
軍力也許不強,但拿出點場面的面子活還不會麼?
對於這一點,李亻宗好歹是有一些信心的。只是……
當林慶業上奏,並且帶著李亻宗見了一趟明軍儀仗隊的表現以後,李亻宗自己就打了退堂鼓,尋思著左右練幾十個兵也沒事,這才迅應下,並且更加緊張能不能練好儀仗隊。
畢竟,這可決定著朝鮮國的體面。
事大至誠,自然是要竭盡全力,侍奉周全。要是到時候上了場拉稀,自己丟臉不說,大明也會輕視與不悅。
眼下多出一天的時間訓練,李亻宗還稍稍安心了一些。
朱慈烺帶著朝臣出,前往去了昌德宮的廣場上。
一切準備就緒,朱慈烺步入宮門。一共二十九門禮炮齊齊轟鳴。
按照歷史上的慣例,其實是應該鳴二十一門禮炮的。因為這是個禮儀傳統要追溯到英國人身上。十七世紀多數英**艦的火炮就二十一門。在海面上,兩艘船隻相遇,如果要表示沒有惡意,就會轟鳴二十一門禮炮釋放善意,表示自己沒有攻擊的意思。如果要去一個國家加水補給,進入港口的時候,也要鳴炮釋放內里彈藥。
朱慈烺明面上是6路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