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遼南的十之一二,當地人靠挖煤、運煤,才能換來糧食。」
鄭海珠說的東寧衛,就是後世的遼寧本溪。明末時,遼東雖然農業跟不上,但本溪的煤、鐵嶺的鐵,都已開始有序採挖。天啟時毛文龍的部將、在毛文龍被殺後被迫投清的耿仲明,便是礦工出身。
朱以派腦子極活絡,也明白若真的在魯藩大面積開礦採煤,本地農民、過境流民,都不可轉為礦工。
從遼東海運來礦工,確實是最穩妥的。
鄭海珠給朱以派心裡的火堆繼續添柴:「小殿下,那些遼民,很多已不是軍戶,隨著人丁增長,在那地界,要麼餓死,要麼被東邊的建奴擄去做奴隸。來山東做礦工掙銀錢,他們定然願意的。他們雖是外鄉人,但若到了一定的數量,又是吃殿下和小殿下賞的飯,忠於魯府,也可以作為對聞香教的震懾,和魯藩的守軍一道,護得兗州安危。」
朱以派越聽越覺得好。
至於要遷徙遼民來兗州挖煤,他估摸著,在朝中的阻力不大。
鄭海珠關於時局的分析,尤其對於遼東壯丁被新鮮出爐的女真叛軍擄去的擔憂,給了他啟發。
朱以派連上奏時的措辭都想好了。
要向朝廷說明白一點,他想從遼東弄到魯藩來的,是無地可種、也無法安全挖礦的民戶,讓他們在兗州釋放勞動力,再用兗州地底下的煤,換成白銀,進獻一部分,給朝廷做軍餉,調動、移鎮各地戰兵,應對建奴的軍事行動。
鄭海珠聽了他的行文思路,直率地提醒道:「小殿下這番話,好比是直接向朝廷許諾,願意繳納竹木抽分稅了。各地藩國都有自己物產,他們看到魯藩此舉,會不會群起而攻之」
朱以派明白鄭海珠的意思,他側頭看了看自己的妻子郭氏,澹澹抿嘴,向鄭海珠道:「鄭姑娘,我與夫人,都覺得你是個良商,試問,你今後做買賣時,會因為怕女干商群起而攻之,就丟掉良心嗎」
鄭海珠聞言,心中大讚一聲「好」,堅定道:「對,若因怯懦而與女干商和光同塵,天塌下來時,大家會一塊被壓,真的被碾為泥塵。遼東一亂,山東必受殃及,魯藩能這樣早地就挺身而出,為朝廷獻稅為餉,不僅大義,而且明智。」
朱以派點頭,繼續說實操層面的細節:「按照鄭姑娘所說,合適的礦工丁口,在遼陽以東,並非旅順口以北,而我們兗州府離登州尚有千里之遙,那些礦工為何要從登州進來,而不從陸路再換京杭大運河進來呢」
鄭海珠這幾日摸了摸魯藩的情形後,已決定把將來的遼海局勢情報總站設在兗州,自然要重點推薦吳邦德。
她遂莞爾道:「吳公子有薊遼遊走的教訓。」
吳邦德會意,帶著謹慎的口吻道:「回小殿下的話,若走陸路,且不說山海關通關手續繁瑣,就說進關後,在順天府
登上運河船隻,沿途亦頗會頗多周折,豈如全程皆在山東治下更好」
言下之意很簡單,不要經過別人的地頭運人和做事,儘量在山東這自家地盤裡閉環操作。
鄭海珠則順勢補充了一句更為直接的:「將來若將魯藩的棉花布匹運去遼東和朝鮮售賣,把那邊的人參貂皮收到兗州來,都是走登遼海道更為便利。」
朱以派笑了,看向妻子郭氏道:「鄭姑娘真是三句話離不開銀子二字,與你我頗像。」
郭氏卻不笑:「鄭姑娘比我們更需要銀子,她要買咱們的煤,造她的火器,不,是給朝廷造火器。」
朱以派一怔,繼而揮揮手:「我去稟過魯王,我們兗州挖出來的煤,送給鄭姑娘一些就是。」
鄭海珠道:「那倒不必,松江火器坊,將來或許能從朝廷請到款項,現下說好了是我捐資試造,朝廷准造就已是大幸。小殿下和夫人,若覺得我可堪一用,不如啟稟魯王,從煤礦里分我們濠明商社一些股份吧。」
133章 和魯藩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