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你這話說到的心坎裡面去了。」
「我一直以來也是覺得朝中這些大臣,大多數都是只會諫言、諫言,勸我父皇要這樣、要那樣,卻是並沒有任何實際性貢獻的官員。」
「還是老劉厲害,能夠辦實事,替我父皇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事情。」
「哼哼,等以後我當皇帝了,我肯定是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對天底下所有的官員進行考核,能做實事,有本事的官員就能夠升遷,不會做事的官員就該回家去養老。」
聽到劉晉的話,朱厚照也是跟著點點頭說道。
他跟著弘治皇帝處理一些朝政,自然也是看出了一些問題,他甚至於還替弘治皇帝看過很多奏疏。
這大明官員一個個寫文章那都是好手,妙筆生花,錦繡文章新信手拈來毫無壓力,寫奏疏的時候,往往都是先寫一大段內容來展示下自己的才華,接著才會慢慢的講事情,有些官員的奏疏,甚至於寫的非常隱晦,你要是沒點水平和文化的話,你甚至於都不知道他話中的意思。
這讓朱厚照覺得非常累,明明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比如某某地發生了旱災,只需要簡單的說下發生了旱災,請求朝廷這邊調撥銀兩和糧食賑災,再免去今年的稅賦就可以了。
弘治皇帝看完之後,直接批文就行,可是這些官員往往不會如此簡單的去寫,而是會扯上一大段根本就不相干的內容,最後才來說清楚。
猶如裹腳布一樣,又長又臭,還耽誤時間。
要知道皇帝身為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時間是極其寶貴的,整個龐大的帝國即便是國泰民安依然會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處理的,時間寶貴,對於處理事情的效率就非常的重要。
匯報奏疏僅僅只是朱厚照所看到的一個方面。
更多的還是這些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上來的官員,一個個其實都是書呆子,讀書寫文章厲害,真正做事情卻是不行,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辦法想出好的辦法來解決,當然也有可能是不想去有所作為,不敢去有所作為。
比如以前大明國庫空虛,朝廷每年收到的稅銀還不到三百萬兩,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才不到三百萬兩的白銀,這點稅收根本就無法滿足龐大帝國的運轉。
北方的韃子屢屢南下,國庫空虛之下,朝廷根本就打不起一場仗,即便是打仗,基本上也是輸多勝少。
朝中有官員上書過要開徵商稅,增加國庫收入,以前馬文升當兵部尚書的時候就因為軍備廢弛這個事情向弘治皇帝建議過開增商稅。
但是遭到了內閣大臣謝遷的反對,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國庫依然沒錢,明軍依然軍備廢弛,軍需得不到保證,戰鬥力低下,面對北方的鄰居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
還有鹽政的問題,以前的納糧開中,因為皇帝胡亂的賞賜鹽引,造成納糧開中制度的逐漸崩潰,沒有商人願意再運糧去邊鎮地區,因為即便是運過去了,拿到了鹽引,你也沒有辦法從鹽場提出鹽來。
因為鹽場的鹽根本就沒有辦法滿足需求,那些拿著鹽引的權貴們,他們可以不勞而獲就從鹽場之中獲得大量的鹽,真正運糧去邊鎮的商人卻是需要排隊,不走關係的話,排個上百年還是有希望拿到鹽的。
另外一個方面,鹽場之中的官吏又拼命的壓榨灶戶,灶戶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卻是只能夠被不斷的剝削、壓榨。
朝廷的邊軍沒有人運糧過去,軍需得不到保證,連飯都吃不飽,還怎麼去和北方的鄰居打仗?
這樣的局面,其實朝中知道的人很多,朝野上下的大臣幾乎都知道這個事情。
但是卻始終沒有人站出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鹽所牽扯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最後改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那更是直接將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給徹底廢除。
從很多件事情上,弘治皇帝和朱厚照都看出了朝中這些大臣的不作為和尸位素餐,儘管很多事情其中最開始都是皇帝自己搞破壞的。
比如大明的寶鈔,這個東西本來是很好的一個東西,相當於後世的紙幣,如果能夠一直維持住寶鈔的購買力,那麼寶鈔始終就可以維持、運轉下去。
可是當皇帝自己不懂
第884章,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