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叮,恭喜宿主獲得十挺輕機槍和製造工藝圖紙。筆神閣 m.bishenge.com」
「叮,恭喜宿主獲得建造坎兒井修建方法和路線圖。」
…………
朱由檢正在和定王商量澳洲的事情,突然系統提示音再次響起。
這次不但獎勵一千萬積分,還獎勵了輕機槍和輕機槍製造工藝等很多東西。
後來連坎兒井的修建路線圖和方法都獎勵給朱由檢。
這個坎兒井朱由檢太需要了,西域很多地方不適合人生存就是因為沒有水源。
雖然當地前期也有一些坎兒井,可是因為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經不出水了。
說起坎兒井,它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水利工程,它可是比長城還要偉大的工程。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基本以農耕文明為主,而水利則是農業的命脈。
在機械化時代沒有到來之前,農業完全是「靠天吃飯」。
因而只有在400毫米降雨線內的地區,才是農耕文明最為發達的地方,即古代所說的「中原地區」。
即使到了清朝末期,400毫米降雨線之外的新疆、西藏、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還屬於苦寒地區,少人居住。
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地區,地處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雖然屬於古西域範疇,但也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從漢代開始,匈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西進過程中,吐魯番都是必經之地,也是必爭之地,因而這裡成為了中原王朝屯兵的重要樞紐。
早在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漢朝就在這裡設置了戊己校尉府。
既然有了兵卒,就需要糧食,而在當地興修水利、發展屯田就成了當務之急。
之所以要在當地屯田,是因為糧食運送過程中的損耗相當大,任何一個王朝都沒辦法長期承受將大批量糧食從中原地區運到吐魯番地區的沉重負擔。
最早這裡依託著綠洲建立起了小規模的古城,如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
但能夠發展起文化燦爛、規模較大的古城,當地人所依靠的並不僅僅是大自然的贈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智慧——坎兒井。
坎兒井是乾旱地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它神奇的走向和結構能夠最大程度保存珍貴的水源,為乾旱地區的人民提供足夠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關於坎兒井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它來自於中亞,是從波斯帝國傳入新疆地區的,時至今日,伊朗地區仍舊是世界坎兒井使用年代最長、數量最多之地。
第二種觀點認為它來源於中國內地,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認為它起源於井渠,《史記·大宛列傳》中曾記載當地人來到中原找到「秦人」學會了穿井之術,從而解決了城中斷水的問題。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這是來自於本地先民的發明創造。
雖然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但目前還是第三種說法受到更多人贊同。
因為在新疆地區發現了刻有坎兒井的岩畫,這些畫至少有4000-6000年歷史。
無論是中亞傳入還是中原人傳授,都不能解釋在距今年代如此久遠的岩畫中為何會出現坎兒井的身影。
標準的坎兒井,一般由豎井和暗渠兩部分組成,豎井供定位、進入、通風之用,開挖時所取的土會在周圍形成環形土堆,從而防止地面水滲入。
豎井的深度與坎兒井所處的位置有關,下游地區一般只需要打10米左右,上游地區則有可能需要深至一百米。
暗渠又稱「輸水廊道」,有集水段和明渠段,其寬度、高度等一般只能允許一人側身進入,長度則根據水位深度、土質等因素不同而變化,一般都有3到5公里,最長則可能超過10公里。
大部分位於地下的坎兒井,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水的蒸發,在沒有科學知識的年代,僅僅憑藉實踐建造出這樣結構複雜的水利工程,先民們的智慧可見一斑。
坎兒井在新疆的乾旱地區十分常見,是當地農業的重要保障。
第863章 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