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這個社會運作的核心。
他們的視角定義了世界的樣貌,而這世界就是由這樣的觀點構建。
任何基於此根基之上產生的想法或是構架如空中閣樓,終將倒塌,只有少數個體憑藉脫離人民的妄想構想得以形成。
青年時代的徐允恭可能並未深思至此,然而在他的認知體系中,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準則。
這也正是為什麼自幼,徐允恭對其父的朋友李善長以及他所在的文職群體有著天然的敬意。
作為父親的子嗣,早年便熟知宮廷之道,這份了解日益深厚,促使他對諸如李善長等人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崇拜。
通過細緻的組織與統籌,將偌大疆域的各方面事務管理得有條不紊,若非親眼見者,難辨其能展現一位領導者卓越才能及其對道義與聖哲之路深刻的理解,實驗證了能力的高度及其對理想信念深思熟慮的結果。
從前,徐達在與兒子分享時便揭示出,看似團結一致的淮西勛臣集團其實內部矛盾重重,彼此間並非鐵桶一片。
而面對父親提及的觀點時,作為繼承人的徐允恭並未將其聽而不察,相反,他對其進行了深入思考並努力探究事實真偽。
然而,在複雜的內外環境下,徐允恭的理解僅停留一半 ** 上。
他曾經將朝臣間爭鬥視為為了各自所扞衛之利益而展開的內訌;直到如今,眼前攤開在案頭的,是他父親言及的證據時未曾見過的情形——封績的行為公然損害大明的國家利益,這迫使他對先前父親的觀點有了重新認識。
權謀的博弈仍在繼續,淮西貴族內部的鬥爭並未消逝。
然而,對於這一切,徐允恭未曾想過、也不敢設想,那些表面和藹可親的大明勛臣實際上竟對至高無上的皇位展開了角逐爭奪。
即使沒有篡奪權力之心,他們也並未徹底否定以部分權勢私享的現實可能性。
隨著調查不斷深挖,那些被捧為道德標杆的政治領袖們的崇高形象瞬間崩潰,而事實讓徐允恭意識到他們在皇權問題上的複雜立場與行動。
深知當下並非表達驚訝或質疑之時。
因為,隨著封績與蒙古間秘密聯合的揭穿,徐允恭認識到身為錦衣衛指揮使之責所在,不容迴避,必須迅速處理此事。
這既是為了徐允恭這位長子,也是其作為錦衣衛的指揮使之職所要求的責任感,使他在明白了事態的嚴重性後,毫不遲疑地命令手下的部屬收集匯總已收集到的諸多線索。
儘管從成千上萬的文件記錄中找出清晰且具有可信度的關鍵信息並不容易。
但這一系列調查報告的產出速度驚人,初步結果很快就呈現在了眾人面前。
明朝初創的錦衣衛,由真正的前線戰士擔任的功臣子嗣數量眾多,雖有例外卻多數具有實戰經驗和堅忍不拔的決心與執行力,這賦予他們在洞察重大案件,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以不同群體無可匹敵的力量與效率。
面對當前情況之重要性——不僅對徐指揮使之職重要且於朝廷至關重要,儘管承擔巨大壓力,眾人仍在給定時間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並給出了這份充滿決心且力求詳盡的初步證據清單。
而當徐允恭拿起初稿後,並沒有多加客套的話語與屬下。
他對眾人點頭示意,便迅速拿著這份上奏文件向皇宮奔跑。
這時已臨近中午,通常這時君王已完成早朝,正處於休息的時間。
按常規,這時大臣不應該貿然入宮求見君王。
對徐允恭而言,這規矩似乎不適用於他的狀況。
其一是他深知現皇上的生活習慣,上午這段時段是皇上處理公務最為專注的時候,絕對不會在這樣子的時間選擇小憩。
其二是因為徐允恭不同於尋常的朝廷官員。
錦衣衛這個組織由明太祖親自下令建立,實質
第172章 運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