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正文卷第三八九章九卿遠在南洋的朱靖垣,收到通政司發來的會議紀要之後,也是稍微有點意外。
主要是,設立幾個高級負責人,分管所有中央衙署事務,這種規劃有點似曾相識。
朱靖垣就順著這個思路思考,就發現了另外一套管理邏輯。
目前大明統治的疆域雖然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目前管理的人口數量畢竟也才不到八億。
相比後世的那個人口大國仍然有一定的距離。
如果在這個角度考慮的話,後世的經驗仍然可以比較直觀的借鑑。
就比如說大明朝廷的官員們提出來的這個想法,這個可以說是殊途同歸的規劃。
至於是讓大學士去分管,還是設立專職的官員,朱靖垣的傾向是設立專職官員。
至於丞相什麼的,要是有十二個丞相,那這丞相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丞相了。
實際上反而更接近仁武改制之前的六部九卿的意思。
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是約定俗成的大明九卿。
他們其實並不能完全當做現代某個部門的某個職務。
六部九卿的職務都是可能會互相調換的,他們在參與討論決定重大問題的時候,也並不會完全局限於本身的職務限制。
他們其實都是皇帝之下的帝國最高決策團體的成員。
現在設立主官官員分管各部和大域的制度,可以同時將這個團體重新建立起來。
與此同時,十二個大域只是自己當初的舉例式的說明,具體的數量也未必要定為十二個。
整個天南總人口不到一千萬,完全沒必要設置一個大域,一個省的編制就足夠了。
可以讓南洋大域代管天南,或者乾脆讓中央朝廷直轄。
同樣情況的還有墨洲西域,可以交給大食域甚至殷洲的大域管轄,或者中央直轄。
殷洲東北和殷洲中域也可以合併,大食域可以改為大秦域,波斯、安西等地交給天竺域。
這樣就形成了九個大域,分管的九個官員的職位名稱,可以用最傳統周代九卿官名。
宗伯、冢宰、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少師、少傅、少保。
大明官員日常習慣用大宗伯稱呼禮部尚書、大冢宰稱呼吏部尚書,這是仁武改制之前留下來的傳統習慣。
但是中央衙署數量早就已經有增加到三十多個了,三十多個尚書之中有六個占著這些傳統尊稱本來就不合適。
不如現在直接拿出來給決策團的成員使用。
至於品級,朱靖垣覺得用正一品或者從一品都可以。
用從一品的話,就直接以九卿稱呼,正一品留出來當虛懸在上的榮譽加銜。
關鍵是,與現有的尚書就差一級,可以讓現有尚書直接晉升,不算越級提拔。
同時還能在干滿一任之後,「升授」到更高的正一品,再干一任然後退休。
可以與現有的官僚體系無縫轉換升級。
如果不考慮這種方便的話,也可以直接用正一品,將他們的身份地位與尚書們拉開。
同時把少師、少傅、少保替換成太師、太傅、太保的三公稱呼。
仁武改制之後,大明官員已經有了退休制度,朝廷不會讓這些官員干到七老八十了。
皇帝就算是看中某個官員,也不會越級提拔對方了,只是讓對方任期屆滿之後,直接晉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官們需要從畢業就馬上進入官場,還要在任職期間要基本不犯錯,晉升周期基本不停頓,才能在五十歲左右到達尚書級。
從正二品的尚書,晉升到正一品的決策團九卿,仍然需要三年或者六年。
第三八九章 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