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伊稚斜記起來的錐形防禦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是一種如同名字的排列陣型,類同錐形而得名。
首細而尖,尾粗而寬,在應對漢軍隨意穿插下,伊稚斜認為應該會起大作用。
匈奴大軍接到命令後,便開始了行動,漢軍雖然依舊在破壞,可總體勢頭並沒有什麼變化。
戰爭無情,不斷有人倒下,為了延續戰爭,又有許多人前赴後繼。
沒有勝負的戰鬥,終究會等到有結果,才會謝幕。
騎兵交手是迅速的,往往人倒下馬了才知道對拼的結果,而倒下馬,既便當時不死,隨後要承受的,還是無邊的馬蹄踐踏。
匈奴大軍在變化,這一點,衛青早就觀察到了,可沒辦法,他們畢竟是人多的那一方,不是簡簡單單可以制住的。
衛青一貫把操練當作實戰來看待,而現在,漢軍保持著那種悍不懼死,這便是他繼續指揮,依舊可以控制全局的底氣。
現在雖然對上的是兩倍多的敵人,可他知道,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要在一開始便打壓敵軍來振奮一下士氣。
他做到了,可他也開始準備後路了,這是伊稚斜親率的大軍,單于的反應能力很不錯。
例如當下此種情況,衛青不明白匈奴大軍在耍什麼把戲,而漢軍給匈奴大軍的壓力,也確實一直在降低,他感受得到。
漢軍一直在動,匈奴大軍也一直在動,一個龐大的錐形漸漸出現在漢軍面前。
宛如一個平放在草原上的大錐子,而漢軍似乎成了被釘的對象。
漢軍受挫了,穿插已經捅不進匈奴大軍之中,破得了外壁卻穿不進去。
密度太大,或者說陣形拘束,漢軍如針般扎進去,卻陷在了裡面,衝勁消退了大多。
這樣下去,必定會被動到底,衛青也不敢再繼續穿插迂迴了,連忙召回大軍,收攏兵力。
草原上被殺死、踏死、掙扎的人積累了一地,場面血腥無比,幾乎絕大多數可以繼續戰鬥的人都掛了彩,或輕或重。
草原凌亂到面目全非,血浸透了草皮,遠處已經引來了狼群與禿鷹的飼機一旁。
腥味引來了它們,可它們卻懼怕於數萬馬匹的交匯、狂奔,一旦陷進去,一定會被踏成肉泥。
拭去臉上血污,衛青淡定地看著漢軍攏合,而匈奴大軍陣容極大地向前推進。
冷笑一聲,衛青立馬覺悟到了匈奴大軍的弱點,那便是移動不便。
有得便有失,匈奴大軍為了防備漢軍攪亂兵力優勢,被動防禦以逸待勞,可衛青已經不打算再打了,他想趁此機會,趕緊退走,能多拉一點距離是一點。
片刻後,伊稚斜眼見到快到嘴的漢軍跑了,火冒三丈,第一次領會到了衛青的難纏。
別人不和你打怎麼辦?硬是不上鉤,伊稚斜與眾王催動大軍,散開一點距離,形成一個寬鬆的大錐形,急忙追了上來,並不斷放著箭雨。
後方還有將士在受著箭洗,可衛青已經管不上了,硬是要打的話,傷亡會更大。
雖然一路上會不斷有人倒下,但是衛青只能忍痛,要不然結局只會是更糟,他得向全軍負責。
……
一天後,
當衛青還在被追擊之時,劉徹已經來到敦煌郡等候了。
劉徹並不是十分放心,所以每次出兵,他都會帶軍在敦煌郡守著,順便讓帶來的騎軍原地訓練一番。
大司農公孫弘還是很給力的,第一波糧食已經到了。
劉徹派李廣去接收,所以在城牆上陪同的,也就是韓安國。
接理說,這個時間,按照劉徹的時間約定,衛青大軍應該已經在探子的視線範圍內了,可劉徹並沒有等到回來的報告。
衛青不會忽視劉徹定下的規矩,因為這是一種時間警報,一旦他們遇險了,就依靠著這種嗅覺,才能等到援軍。
早在一開始交戰,衛青就已經派人回去請援了,因為他知道他陷入了大單于的圈套,對上的是雙倍的敵軍,而且還是敵軍的精銳。
他往河西方向逃去,無非是寄希望於劉徹依照習慣守在第一線,接收到請援,然後引軍馳援,那麼他就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