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不斷的將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提高,人類對於自己所在的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知道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在遠古時期,人類來繪製一張自己生活的地圖,往往都是以大山、河流等等作為參照物,繪製出來的地圖最多也不過自己生活範圍內的上百里,而且往往並不清晰和準確。
科技進一步發展,人類邁入了封建社會,這個時期的人類對於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已經有專人去研究,比如中國古代的星象官之類的,他們在繪製自己國家的地圖時就會參照太陽、月亮、星辰等等,繪製出來的地圖非常的廣袤、相對精度就差強人意了。
到了近現代,隨著現代科學的思想的興起,西方啟蒙運動的開展,人文科學的興起,人類第一次對於自己生活的時間有了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上面,並且大航海的興起,世界地圖慢慢的清晰。
再到了20世紀,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開始從太空來觀看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並且非常直觀和明了的認清楚了自己所在世界,繪製出精度極高的世界地圖,甚至自己所在的星系都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能夠繪製出星系的地圖出來。
再後來,隨著帝國科技的發展,人類正式邁入宇宙當中,在整個銀河系當中馳騁縱橫,在河系當中,怎樣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距離、怎樣精確的繪製出整個銀河系的星圖,科學家們非常聰明的使用了脈衝星來進行精確的定位,讓自己在宇宙當中不至於迷失。
現在帝國已經到6級宇宙文明,成為真正的宇宙文明,要在宇宙當中混,如何繪製出大室女座星系集群、銀河系所在的本群星系團、如何精準的測量河系之間的距離等等諸多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困擾著帝國的宇宙天文科學家們!
早在很久以前,其實宇宙天文科學家們就掌握了一種可以測量河系之間距離的方法——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是變星的一種,它的光變周期(即亮度變化一周的時間)與它的光度成正比,因此可用於測量星際和星系際的距離。大多數這類變星在光度極大時為f型星(中等溫度的熱星);在光度極小時為g型星(像太陽那樣比較冷的星)。
典型星是仙王座δ,1784年約翰-古德利發現了它的光變現象,1912年哈佛天文台的勒維特發現了上述造父變星的周期-光度關係。
造父變星是一類高光度周期性脈動變星,也就是其亮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因典型星仙王座δ(中文名造父一)而得名。由於根據造父變星周光關係可以確定星團、星系的距離,因此造父變星被譽為「量天尺」。
造父變星這種方法能夠測量河系之間非常遙遠距離,所以才能得到「量天尺」這樣的稱號,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方法還是研究你所能夠接收到的來自遙遠河系之外的光譜,在河系之間動輒百萬光年的距離上,光的傳遍都要百萬年。
所以我們現在在銀河系所看到的來自仙女座星系、三角形星系的光全部都是幾百萬年所發出來的光,以研究這些光來測量和推測河系之間的距離,並不算特別精確,更重要的是沒辦法知道現在遙遠距離的河系精確位置。
要知道仙女座星系、銀河系、三角座星系等等這些河系每時每刻都在高速的沿著某個未知的軌跡在運行,幾百萬年的時間移動的位置將會非常驚人,產生的誤差會非常巨大。
現在帝國要對河外星系進行擴張,空間傳送技術雖然牛叉,可是如果你連精確的定位都做不到,那麼空間傳送的偏差就會進一步拉大,本來就已經會產生偏差了,你連河系的現在的精確定位都無法得出來,偏差將會非常驚人,說不定一個空間傳送就傳送到了河系與河系之間的死亡之海當中去,那可就慘了!
帝國的宇宙天文學家們就不斷的研究,最終想出了兩個辦法可以跨越遙遠的距離,實時的計算河系之間的遙遠距離,同時對河系進行精準的定位,偏差會非常小。
一種是空間波動法,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河系核心的超大型黑洞對空間的擠壓產生的波動來測量河系之間的遙遠距離,並且可以根據這種波動的大小、頻率、強度等等測量出這個河系核心黑洞的質量大小,從而可以進一步推測出這個河系的大小。
第189章,量天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