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大秦之帝國再起》更多支持!
到目前這個階段依然是只有秦軍和和漢軍有分別戰兵和輔兵,戰兵自然是用來作戰,輔兵則可以是輜重部隊或是服務於戰兵的輔助人員。◇↓頂◇↓點◇↓小◇↓說,列國卻是沒有精細地進行區分,他們的士卒接到什麼命令就是什麼兵種,而兵之所以是兵不但是在軍方的名冊還是因為發放武器,列國在徵召民伕的這件事情上倒是與秦國、漢國相同。
齊、燕、趙三國聯合起來的百萬就真的是百萬個士卒,後面還有服徭役或者乾脆就是被強制拉丁的近兩百萬個民伕。可以想像,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將會牽扯到多少人,能動用那麼多的人手來直接參與戰爭或是間接服務於戰爭的後勤,齊、燕、趙三國的國家體系也算是耐得住考驗了。
通常前線的一名將士至少都要有三個以上的人進行服務,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出兵的數量越多越好,若是國家國力受不了出兵數量來超過負擔,該國還沒有與敵國交戰估計就要自行崩潰了。
漢國正是看到了齊、燕、趙拿出的決心才會擔心秦過這一次在東線戰場會撐不住,不然就不會有季布率軍緊急趕來。
季布在率軍進駐距離秦與齊、燕、趙大約五十里之外的相縣之前還得到一個命令,那就是呂哲讓季布自行判斷有沒有參戰的必要,連選擇交戰的對象也由季布自行選擇。
那是一個權利相當大的臨機專斷之權,也就是說作為漢國的大王呂哲完全給予季布開啟戰爭的選擇性,從這裡也能看出漢國進過三年的準備已經有進行一場浩大戰爭的信心?
其實說實話,秦或許是被兩線作戰和始皇帝隨時可能駕崩搞得有些不妙,但是齊、燕、趙遠遠還沒有到拼得筋疲力盡的時刻,漢國在目前並不是參戰的最佳時機。
從人類有歷史以來也就「我大清」的「千古一帝」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大帝」有那個臉給自己安上「十全十美」的稱號。
但是戰爭哪有什麼十全十美?呂哲做出那樣的選擇不過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天下大勢一旦發展到某種程度,哪怕困難也只有硬著頭皮上了。
徐岩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也做出了選擇,他依靠秦軍的組織性打起了規模頗大的襲擾戰,想用頻繁的襲擾來打亂齊、燕、趙三國聯軍進軍的節奏。
大約十五萬秦軍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他們不但襲擊齊、燕、趙三國聯軍的部隊,對於那些沒什麼作戰能力的民伕也進行了一場又一場血腥的殺戮。
連續三支以上的部隊遭遇秦軍的襲擾,齊、燕、趙聯軍的協調性也能看出不怎麼樣,大約是在秦軍頻繁襲擾的第四天,各支聯軍部隊才做出了聚攏的機動,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整個戰場態勢都亂了。
在電台等設備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的多國聯軍基本上就是這個鳥樣。畢竟那是靠腳在傳遞信息的時代,信息的傳遞充滿了延遲性不說,商量也是無從談起。如此一來,人數較多聯軍性質的部隊對上一般國家倒也能占盡優勢,但是對上軍隊組織性比較強的強國,人數多協調性又不嚴密在很多時候倒是成了劣勢。
秦軍頻繁襲擾,這裡就出現了問題。
現在漢國是極度鼓勵行商,漢國商賈的交易對象很多,有秦國那邊。也會有齊、燕、趙那邊,行商的商隊本身就是流動走商運輸,那麼無法避免在戰場範圍內有漢國商隊的存在。
戰爭爆發之時,有不少商隊是被迫留在了交戰區域。秦軍大範圍襲擾之下不但齊、燕、趙的軍隊亂了,其實秦軍自己的協調性在各支軍隊都陸續出擊後也不復存在,那麼對漢國商賈的殺傷也就難以避免。
齊、燕、趙聯軍部隊進行收攏,他們聚集起數量龐大的軍隊時。秦軍傻了才會撞上去,戰事到這個時候也才算是慢慢平靜了下來。
將近半個月的亂戰,聯軍主將田榮在戰事暫時平靜下來後緊急一點算。四十五萬聯軍在這半個月內損失了近十三萬,七十來萬民伕卻是只剩下二十萬不到。
當然,聯軍所謂的損失絕對不會全是戰死者,基本上大部分是失蹤狀態,也就是在遭遇秦軍襲擊下部隊混亂,潰散過程中逃散了。
第六百二十九章:大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