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在後世,人們對於扶蘇這位公子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充滿了好奇,許多史學家認為若是由扶蘇繼承秦二世大秦一統的局面至少能維持兩代,不會像是十八公子胡亥矯詔登基後二世而亡。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是什麼意思呢?
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裡有美艷的荷花。沒見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裡有叢生的水葒。沒見到子充好男兒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狡童。
從這裡可以看出始皇帝對長公子的出世帶著多麼大的期盼,渴望新出生的男孩能夠是一個俊俏的美男子,願其能像大鵬、扶蘇樹一樣扶搖直上九萬里。
呂哲對於這位秦長公子亦是充滿了好奇,很想親眼見一見這位傳說中集俊美與仁慈於一身的男子。他很快與扶蘇約定好見面的時間與地點,在時間到來後帶著蒙毅迫不及待的出發了。
戰場之上其實沒有太好的見面地點,稍微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是在各方的嚴密監視之下,因此只帶幾個護衛來個清淡點的見面成了不可能,那是在給列國一舉擊殺呂哲與扶蘇的機會。
想要低調一點不可能,呂哲也就來個反其道而行,大張旗鼓的集結全軍向秦軍所在的營地方向布陣推進。
當然,所謂的全軍並不將魏、韓、楚三**隊算進去,呂哲集結的是麾下的二十五萬大軍,三萬魏軍、二萬韓軍、二十八萬楚軍全部被留在原地,只有魏王、韓王、楚王連帶項氏在軍中的重要人物都一同帶上。
呂哲軍經過近一年的整軍,整軍期間極度注重隊列嚴謹。在布陣推進時有號鼓控制步軍的邁步踩踏節奏。自軍隊推進後,天地間就一直出現整齊劃一的踏步聲,使得得知動靜的列**隊與秦軍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過來。
人一滿萬便是密密麻麻,二十五萬人列成陣勢,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步軍占地便是以十數里來計算,浩蕩的軍隊隨著號鼓踏步行走,再有將近六萬騎兵一人雙馬在左右兩翼隨同推進,整個畫面看去自然威武雄壯,聲勢也非同小可。
呂哲率軍向秦營所在方向推進,齊、燕、趙三國沒人清楚呂哲為什麼會突然間向秦營推進。摸不著頭腦之下竟是有些期待。概因他們也發現秦營裡面動靜不小,號角聲陣陣之下有種像是大戰將起的意思。
觀看呂哲軍緩緩推進的所有君王,特別是趙、魏、韓這三個從晉國分裂出來的後裔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晉國,想起晉國又不得不記起那支在趙、魏、韓三個氏族拼盡全力才消滅的智氏武裝。
在華夏的軍隊歷史上,能做到整齊劃一的軍隊不多,第一支不靠號鼓便能使士卒邁步節奏一致的軍隊是晉國智氏上軍。晉**隊全部都是以貴族武士組成,所謂的上軍是「上、中、下」三軍中的一支。這些軍隊不是什麼常備軍,是晉國各大氏族的家族軍隊,只是在國君發出號召的時候才出戰。晉軍向來有好整以暇的偏執追求。其中又以智氏軍隊尤甚,無論是在作戰還是行軍都保持嚴謹性,臨陣時的戰法猶如波浪一拍又一拍萬分有節奏,在對楚作戰中履歷大功。算是春秋爭霸時最為精銳的軍隊,沒有之一。
秦軍也追求好整以暇,是在晉國之後對整齊劃一要求最為嚴格的列國。在武士階層沒落的年代,列國皆是徵召農民、商人等非貴族參軍作戰的年代裡。秦國為了保證有一支足夠精銳的軍隊設立了藍田大營,一直是以全國之力蓄養五萬到十萬的大軍。正是因為有藍田大營的存在,為秦國培養出了無數合格甚至優秀的基層軍官。屢次臨時擴編之後這些軍官分配到新組建的部隊很快就帶動新的軍隊形成戰鬥力,是秦國能一統天下的秘密之一。(令人想到了一戰之後的德國十萬陸軍)
呂哲軍在向秦營方向逼近,秦軍那邊也在大肆調動軍隊,不一會兒秦軍轅門被打開,一隊隊身穿灰色或白色、黑色的秦卒踩著「轟隆」的腳步聲魚貫而出。
先是戈矛兵,隨後是長矛兵和弓弩手,等待戰車兵走完,更大的「轟隆」馬蹄聲中背上背著勁弩、腰間懸著長劍的騎兵像是永遠沒有休止那般湧出。
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