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是組建新的帝國,絕對沒有聽錯,就是「帝國」二字,前面沒有任何的前綴。說得更加明白一點,呂哲本來是要用中華帝國或者華夏帝國,可是不但秦國那邊不滿意,連帶趙國那邊也覺得迷糊,兩個備用國號還沒正式出現在公眾視野就「消失」掉。
另外,呂哲本來是想要延續國號為「漢」,也就是漢帝國,但是秦國和趙國那邊難得強硬了一把,說是合併組建的國家還是不以顯存的國號。
按照漢國其他人的意見,漢軍完全有能力以暴力的形式滅掉不服者,既然秦國和趙國唧唧歪歪,那就乾脆用軍隊打到他們同意,或者是直接把秦國和趙國滅掉算了。
呂哲卻是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是使用軍隊滅掉秦國和趙國,一開始就不需要進行什麼合併,不就是想要保存一些元氣好在未來能夠保持實力向外開擴,不然哪來的那麼多麻 ..煩。
什麼國號都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搞到最後呂哲乾脆就開玩笑地說那就叫帝國好了,若是按照現代一些人的話來說就是「狂拽酷霸吊炸天」,出奇地漢國內部一致認為「帝」這個國號很好,秦國的扶蘇和趙國的趙歇也同意使用「帝」這個國號,結果就初步這麼定下來了。
作為始作俑者的呂哲,他本來就是惱火得不行才會隨口胡說,沒想竟是得到一致的認可,這下可是傻眼了。
要知道使用什麼口號在華夏文明中是很有講究的,也就是需要一個延續性和正統性。所謂的延續性是指祖上的姓氏,或者是政權崛起於哪一個區域。而正統性是統治者屬於哪個上古國都的繼承人,上古可以是春秋戰國也能是夏商周期間的封國。
嚴格的計算下來,呂哲能將國號設定為「呂」,這是按照姓氏的延續。他也能將國號設定為崛起區域,甚至能直接取國號「秦」。畢竟他是秦地人。
問題是呂哲哪怕願意借鑑「田氏代齊」來個「呂氏代秦」,正牌秦國的趙氏贏姓倒是表示隱晦的歡迎和熱切,問題是呂哲的那些部下壓根就不願意,連帶趙國也表示不能接受。
「帝」國這麼個由玩笑產生的國號反而是被廣泛接受,漢國這邊大多數人是屬於那種「不學無術」的人,呂哲自己也是一個取國號沒有研究的人之一。而叔孫通、陸賈那些儒士或者其它學派的文士倒是「懂史」,問題是他們沒有多少話語權。
種種因素之下,如果沒有出現意外,「帝國」極為可能成為他們日後的國號,對此呂哲只能表示無奈也沒有再改口。畢竟再荒謬的國號也是從他這裡先說出來的。他似乎覺得叫帝國也不錯,聽上去有那麼點「高大上」的味道,至於是不是太惡搞,歷史上惡搞的事情比這個多了去了。
大體上都比較順利,只是一些事情上出現小小的意外,例如廣陽郡和恆山郡出現了一個「新齊國」,還有南下的胡人嗅覺也比較敏感。
呂哲並沒有把「新齊國」當一回事,曾經占地遼闊的田儋齊國都在半年之內解決掉,那麼只有大概二十萬總兵力的田健齊國又能蹦躂到哪裡去?
「田健最好是聰明一些。不要做無謂的抵抗,不然孤不介意拿他們當『雞』殺給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動的『猴』看。」呂哲使用極為平淡的語氣說出那話。…
事實上呂哲有點「本末倒置」,田健可是有二十萬的軍隊,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動的傢伙最多也就糾結一兩萬烏合之眾。
那些烏合之眾與陳勝有點關係。他們是一些原本追隨於陳勝的人,在陳勝歸降漢國之後,那些人紛紛自立山頭,或許是想要建立一番基業。也極為可能是想學陳勝發展壯大之後讓漢國招安。
呂哲沒興趣學宋朝一點有誰占山為王就進行招安,給那些賊寇一官半職什麼的,那是一種變相鼓勵民間造反的行為。他更喜歡讓匪眾無條件投降,匪眾投降就按照律法處置匪頭,不投降全面剿滅也費不了多大的勁,還能名正言順地將戰俘送往塞外進行移民。
作為漢國的統治者呂哲沒將田健的新齊國當回事,他的部下們也就重視不起來,像是蒯通也就簡短地介紹一下廣陽郡和恆山郡的情況,話題馬上就轉往南下的胡人身上去。
「胡人北上的那批人已經抵達膚施,那裡有他們從秦地的劫掠和擄掠的人口,也是北上胡人在秦地上郡的最後一個安置點,繼續往北再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