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還是有的,比如說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一次的六方會談,巧了,也是上一次伊朗危機的時候英國用來解決伊朗問題的。
考慮到可以刷一下存在感,風險上又不是很大,艾倫威爾遜又開始了合縱則楚王,橫成則秦王的楚王路線,趕緊把五常加上德國一起叫過來,商量一下伊朗問題。
比起當初英國和伊朗頂牛的那一次六方會談,成員上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主要是有聲有色的大國變成某大國,這不能怪英國世故,上一次的六方會談,一衣帶水的兩個好鄰居,還沒有決戰喜馬拉雅之巔。
人家印度確實是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但是自從那場戰爭之後,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這一次伊朗人質危機,要是把印度拉進來,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艾倫威爾遜讓外交部對印度人解釋這個問題。
「怎麼解釋?」
威克為常務次長不是連這種問題都要詢問,可眾所周知無上權威是東方問題專家,尤其是在涉及到了印度的事情上,從來都是要過來問一下的,這已經成了習慣。
「就和印度人說」艾倫威爾遜雙手插兜權衡道,「雖然英國非常願意邀請印度解決伊朗人質危機,但是他們的北方鄰居反對。而且美國現在和他們的北方鄰居處在蜜月期,所以,你懂吧。」
一個非常簡單的挑撥離間,明顯到了都不需要隱藏的地步,可不代表就不管用,對印度人來說多提一提北方鄰居還尤其管用。
威克剛想要去進行操,艾倫威爾遜又補充了一句,「我們是自由世界,不做蘇聯那種封鎖消息的事情,所以在輿論上,印度人應該知道,為什麼這一次的六方會談沒有印度,就這樣。」
那當然是因為這是一個恃強凌弱的世界,所以從實力地位出發,所以我們這些欺軟怕硬的帝國主義國家,就把你們印度替換掉了。
至於德國,德國可是白人國家,還是歐洲主要大國,抵抗蘇聯的前線,那怎麼能一樣?
再一次,美國處在十分尷尬境地的時候,英國表達了不能坐視不理言論,但表示仍然可以給伊朗一個機會,不然將對面臨主要世界政治力量的共同敵視,大英帝國奉勸伊朗好自為之。
伊朗人質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出台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同時號召西方盟友對伊朗進行制裁,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及早解決人質問題,而伊朗也提出了反制措施。至此,美伊雙方陷入僵局,誰都無法提出和平解決的方案。
而英國這邊,艾倫威爾遜幾次面見撒切爾夫人,闡述自己的外交戰略,希望英國出任這一次的合縱長,以強硬態度面對自由世界的敵人。關鍵這個敵人也足夠有分量,但還不像是蘇聯這麼不好惹。
當前英國的局面,也確實需要轉移一下矛盾,撒切爾夫人同意這一點,艾倫威爾遜表示這一切都交給他,首先要駁斥伊朗人宣稱的理由。
巴列維離開伊朗是和反對派達成協議的,即國王交出政權,反對派允許國王流亡海外;革命後,巴列維國王先後去了埃及、摩洛哥和瑞士,伊朗國內都沒有提出異議,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伊朗國內突然要求引渡巴列維,這是沒有道理的。
伊朗學生組織對使館的衝擊要遠遠早於巴列維前往美國,早先美國就有一名美國使館工人員被綁架,而之前德黑蘭主要大學的學生領袖就在謀劃占領美國和蘇聯大使館了,巴列維國王前往美國只是個導火索,並不是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
他們反對美國的原因是擔心美國支持伊朗國內的反對派,發動政變來推翻***革命;反對蘇聯的原因是蘇聯是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不承認真正存在的政權。
真正同情巴列維的人,其實是阿拉伯國家的君主們,埃及國王就收留了流亡的巴列維,並沒有遭到伊朗方面的不滿。
所以這一次的伊朗人質危機,本質上是伊朗那群神棍有預謀的給美國難堪,此時此刻英國和阿拉伯君主國的友好關係,再一次起到了關鍵的用,隨著英國外交部的使團開啟了中東之行,埃及、約旦、伊拉克、阿曼、阿聯、科威特先後表示伊朗的行為根
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合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