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張重這次抽到的新書恰巧跟現實主義有關。剛才楊鳳霞說到卡萊爾的時候,他就在想這個。
《活著》,這是張重抽到的第二本余華的書,也是余華的代表作之一。人們往往會將這部作品歸納在現實主義之中,不過跟傳統的現實主義,乃至後來的傷痕文學以及反思文學甚至是改革文學不同的是,這本新現實主義小說從當前現實景況出發,冷靜客觀地剖析社會現狀,塑造生活在人們中間的普通人。
作家也不再以啟蒙者地身份俯瞰人世,而是以一種平視的角度把自己融入平民的生存空間,表現出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同情和關愛。
當然,在《活著》當中,很難看到作者余華對主角福貴的關愛和同情。
零介入的敘事手段,讓整部作品擁有著完美的第三視角,而發生在福貴身上的自始至終似乎都是悲劇。
雖然都是余華的作品,表現的主題也有些類似,但是《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卻是兩本完全不同的作品。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的悲劇像是一條[筆神閣 www.boquge.info]涓涓小河,緩緩流淌,除了最後的高潮,似乎整本書的波瀾並不明顯。
讀者在體會許三觀的悲劇時,除了淡淡的無奈之外,很少會有沉重的衝擊。
但是《活著》卻不同,讀這本書就像是坐在一葉漂浮於驚濤駭浪之中的扁舟一樣,浪頭一陣一陣地撲過來,讓置身其上的人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甚至很多人在讀第一遍的時候都來不及去品味這本書深處的意義,完全被余華牽著鼻子走,在一波又一波的悲劇中憤怒、感慨。
張重第一次讀《活著》的時候就是這樣,根本來不及反應。
如果把悲劇比作從天而降的刀片,那麼余華在這本書中拋出來的刀片之密集程度,簡直讓人聞所未聞。
主角富貴原本是舊時代一個地主家的兒子,衣食無憂。
這傢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混球,天天混賭坊青樓,甚至還會騎著身材魁梧的ji女招搖過市,順便羞辱一下他的岳父。
後來賭坊有人設計把他的家產騙光了。
悲劇也是從這時候開始。
隨後這本書似乎就成為了一個死亡流水賬。
福貴的父親先死,在村頭茅坑拉屎的時候掉進去溺死了。
後來福貴為了給母親看病去請郎中,被國軍拉了壯丁,再回家時,母親死了,女兒鳳霞大病一場成了聾啞人。
接著他兒子有慶給縣長夫人鮮血的時候被抽血抽死了。
女兒鳳霞嫁了人,卻死在了生產的床上。
老婆家珍病死了。
女婿二喜幹活的時候,被砸死了。
孫子苦根吃豆子撐死了。
……
余華認為,苦難和重複是一對孿生兄弟。
《許三觀賣血記》中,重複的是一段一段語言和後面的幾段賣血情節。
而在《活著》中,重複的卻是死亡。
張重一度認為余華把這本書寫成這樣,就是為了賺取眼淚……
飛機經過一陣氣流,有一些顛簸,這陣顛簸將張重的思緒從《活著》中抽回。
新書他已經寫了幾萬字,估計再有個一兩天就能完稿。
他準備在八月份發售這本新書,至於他一直構思的那本原創偵探小說,可能要延後到九月份了。
……
訪問團到紐約的時候,《文學消息報》派來接他們的人舉著大大的牌子,上面寫著醒目的華夏文字:熱烈歡迎華夏作協代表團來到紐約。
來往的人不管是認識華夏字還是不認識華夏字的,都忍不住要多看上幾眼,畢竟這牌子也太大太醒目了。
張重他們遠遠地就能看到牌子。
楊鳳霞邊走邊笑道,「這《文學消息報》的作風挺高調的啊。」
「不算高調了,至少他們只寫了華夏語標語,如果真高調的話,可能其他各種語言也會出現。」
張重的話還沒落音,原先華夏語牌子旁邊又豎起了另外一個牌子,上
第六二八章 活着(補昨天那章)